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浅谈三门县文旅融合的“本土人文路径”

上传时间:2021-10-22  浏览量:3117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文化滋养一座城市,文化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魅力所在。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是新时代最鲜明的特征之一,也是当下网络最高频的词汇之一。如何深入、系统地挖掘整理本土历史人文内涵,再现非遗民俗风情,创作地域性鲜明的文学作品,助推地域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成为文化部门当下日常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现就三门县文化馆文旅融合之“本土人文路径”长期探索、实践工作,作如下简述浅谈。

一、非遗物品收集及应用

1、三门石窗专题

从上世纪末期开始,三门县文化馆就开始注重三门石窗的收集。彼时正处于农村新旧建筑替换时期,新房子一幢幢造起,老房子受到遗弃。崭新的铝合金窗备受欢迎,经过风雨侵蚀的三门石窗,则被人们视如不值钱之敝履。然后,三门石窗所蕴含的石雕图案艺术价值、儒道释人文信仰因素,则受到三门文化馆历届领导的重视。为此,馆内专门派遣人员下乡四处收取石窗,收取来的石窗专门堆放妥善保存。这些石窗如果仅仅是等同文物保存下来,那么其艺术、人文价值则无法得到激活和再燃。

为保护传承三门石窗雕刻艺术,编写出版专著是最基础的弘扬、宣传此项“非遗记忆”的首要工作。新世纪以来,由三门县文广新局编辑,三门县文化馆组织落实人员,对三门石窗进行深入挖掘、整理,结集成书,付梓出版了《凝固之美——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读》。此书一经出版便备受社会各界热捧,对传承和弘扬我县优秀传统文化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全书计2万余字,700多幅图片,全面介绍了三门石窗的形状特征,充分展示其起源、传承、制作流程和工艺特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寓意深远,具有极高的民俗文化学价值,是当时台州市一本不可多得的地方性民俗专著。曾获“2007浙江省第23届优秀图书评比”编辑一等奖,设计二等奖;获中国第16届优秀美术图书“金牛奖”一等奖,由法国东方书局翻译成法文版亮相第61届德国法兰克福国际书展。而后又由美国海马出版公司译成英文版出版发行,并入选中国经典国际出版工程。

在整理出书的同时,我馆又助推非遗名录申报,扩大其影响力。2004年,三门石窗雕刻艺术被浙江省文化厅列入专业性保护试点项目。同年,三门县人民政府公布了三门石窗古村落、古民居和古遗址的保护点。2006年,三门石窗雕刻艺术列入台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非遗的发掘成果必须落到实处才能发挥其作用。为此,三门文化馆与三门县蛇蟠岛国际旅游度假公司合作,三门文化馆无偿提供石窗给旅游公司,旅游公司则负责在蛇蟠岛石洞中开辟专门场所,建立石窗艺术展览馆。由著名画家黄永玉题名的“凝固之美”石窗艺术馆,迅速成为该旅游公司屡屡吸引游客前来观赏的最大噱头。于是,文化的引人力量和旅游的再生价值,在石窗这件本不起眼的非遗物件上得到了完美而极致的融合。此外,三门文化馆还协助建立石窗传承基地,生产微型石窗投放市场,成为往来游客可以方便购买带走的旅游纪念品。

2、三门湾民俗物品专题

继三门石窗之后,新世纪初,三门文化馆又开始着手收集三门湾民俗物品。所搜集的民俗用品林林总总,其中有三门湾海洋文化相关生产工具、用品,如嗄岸扦、划具船、泥马、鳗箩、撩斗、弹涂竹筒、蟹笼、砺鳖夹、拗罾、望潮推等。有农业生产类器具,如犁、耙、碾子磨、秧凳、田圈、风车、稻桶、捣臼、水车、田狗叉、浪汤等。有三门湾传统生活类、习俗类用品,如花眠床、衣橱、开面箱、八仙桌、圈椅、蓑衣、斗笠、高木屐桶盘、瓦罐盆、豆腐磨、锡酒壶、望娘桶、担篮、狗头帽、虎头鞋等。有传统儿童玩具,如蚂蟥筋(橡皮筋)、打勿死鸭(陀螺)、铁环、弹子、弹弓、高跷、木偶人、风旋、罗号、鸡毛毡等。其中十里红妆婚嫁用品系列是这些物品中的精品内容。

如何将这项专题做大、做成精品工程,我馆延续三门石窗专题的做法,首先必须编写出版民俗专著,三门县面临三门湾,民俗风情深具海洋气息,于是我们决定整理、编写一本海洋渔俗专著《海风渔火——三门海洋渔俗的文化品读》。2010年,全国海洋论坛正在三门召开。以此为契机,我馆特邀时任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常务副主任的顾希佳教授,于318日出席在三门文化馆举行的三门海洋渔俗书籍编写研讨会。在得到顾教授专业指点后,十多位本土民俗专家各抒己见,达成共识,确定了《海风渔火——三门海洋渔俗的文化品读》一书的编写总体框架。201412月,《海风渔火——三门海洋渔俗的文化品读》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纵揽三门海洋文化发展历史,提炼渔俗文化传统精华,从海洋渔业生产、海产品加工与渔业贸易、渔民的人生礼仪、渔民生活习俗、渔业信仰、三门渔民口头文学、三门渔民艺术、渔民的竞技与游戏等方面对三门渔俗作了系统梳理,全书约15万字,近700帧图片。该书还作为浙江省海洋文化研究的重点出版物,计划于翌年由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申报“中国经典国际出版工程”,并计划与美国海马出版公司联合出版发行英文版,共同努力推动三门海洋渔俗文化“走出去”。

与此同时,我馆与三门农博园签署协议,在三门农博园内建成了三门湾民俗博物馆,而三门文化馆则无偿借用所收集的三门湾民俗物品,并提供民俗内容图文技术支持。同样的,三门湾民俗博物馆内所展出的精美而特具地方特色的三门湾民俗物品,招徕了游客们好奇的眼光,三门农博园观光旅游区的人气也迅速火爆走红。近几年,健跳镇人民政府预备围绕三门湾民俗博物馆为核心,继续打造场景再现区,如打造三门湾渔俗蜡像馆展区,用蜡像再现场景,反映三门湾生活生产场景如婚丧、饮食,讨小海等。又如打造三门湾海洋渔俗体验区,如海钓、抓蛏子、钓弹涂、滑泥公园、近海捕捞、习俗体验、祭海等。

二、本土历史人文发掘整理

1、出版地方专著

《凝固之美——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读》、《海风渔火——三门海洋渔俗的文化品读》两本非遗专著在前面已经详细展开叙述,这里不再赘述。本土人文历史的发掘整理是文旅融合的基础工作和重中之重。2007年,三门文化馆制定编写方案,落实35位撰写和资料搜集人员。200812月,《风雅乡贤——三门人物传记》一书由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全书分古近代篇、现代篇、当代篇,全景式展示了三门的古今发展历史,同时还分别介绍了各个时代诸多乡贤事迹,共25万字,400余幅图片。书中所选人物共70人,上起东晋、下迄当代,都是在政治、经济、军事、文艺等领域有杰出贡献的。他们当中有勤政为民的北宋名臣罗适,有为朱元璋献上《武事一纲三目的》的布衣智者叶兑,有领导亭旁起义高扬浙江红旗第一飘的包定,有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家章文晋,还有陈洪渊、章伟秋等当代风雅乡贤,展示了三门历史人物风采,弘扬了三门优秀文化传统,成为三门人文精神的真实写照。

成书第二年,便在全县范围内发起“十大名人”投选活动,之后在三门县城大湖塘新区建设了“十大名人雕塑公园”景点,该景点成为往来三门的游客必来的景点之一。而《风雅乡贤——三门人物传记》一书真正重要的意义在于,成书十多年来,三门县发展全域旅游,各乡镇街道进行乡村振兴建设、一镇一品旅游建设,均离不开这本书所提供的人文历史内容的知识支撑。

继编辑出版了全县性宏观历史本土专著后,三门文化馆又开始着手编写乡镇级、村庄级的本土历史人文专著。2017年,三门文化馆编辑的介绍亭旁历史文化的《厚土亭旁》一书由浙江省美术出版社出版。该书所展示的亭旁镇的人文历史内容、非遗红色文化,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亭旁这座浙江红旗第一飘的红色小镇激活“祭冬基因”,用好用足“红色资源”,争创国家级红色旅游示范小镇、国家4A级景区的重要蓝本。此外,我馆还专门围绕亭旁起义红色文化为亭旁镇编辑出版了《血色丹邱》,为花桥镇编写出版了《孝义花桥》,为横渡镇编写出版了《大美横渡》,不可否认,这些专著的出版,或多或少地为三门本地的旅游起到摇旗呐喊的宣传作用。

如果说《厚土亭旁》一书是乡镇级书籍中的巨著的话,那么三门文化馆为横渡镇东屏村编写、于2015年年底出版发行的《东屏——中国画里的村庄》一书,则是村庄级的典型书籍。该书为三门古村落丛书之一,旨在探究三门湾乡村经济社会的变迁历程,挖掘富有浓郁地域特色的乡土文化,激发人们合理保护利用传统村落资源之意识。全书对东屏村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渊源、空间布局、建筑体系、海防海禁、山海贸易、村社文化、人物传略等9个章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表述。全书8万余字、近 400帧图片。编书仅仅是开始,真正的目的要落到实处。东屏村是三门湾地区古村落的历史缩影,发掘再现其村庄人文历史,对研究三门湾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传承变迁,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馆编著书籍后,又联合三门县东屏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指挥部,建立东屏村史馆,展馆内共分画里村庄 、崇文尚武、古韵遗风、海韵乡魂、敦厚长存、凝固之美等六个版块的内容,系统展示了东屏的村庄历史、传统习俗、人文特色、建筑风格、历史名人等,展现了东屏古村600余年的兴衰沉浮。如今的东屏村已经成为游客流连忘返的中国画里的村庄、中国海防军户村、中国传统古村落,而三门文化馆所走的本土人文路径,与其中起到不可忽视的建设作用。

2、整理零星史料

资料丰富的,尽量结集出专著;资料简单的,则整理成资料,毫无保留、无偿地与各乡镇进行资源共享,这是三门文化馆历来所坚持的原则。

2018年,三门县开展“百村万院海上大花园”建设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建设“鲜甜三门”的一项重点工作。其中位于沙柳街道偏东南方向的曼岙、大周、卢家塘三个村庄进入县委县政府的开发视野。三村背靠笔架山,面向旗门港,山峦叠翠,鱼塘纵横,一望无垠,可以打造一个集民宿、餐饮、观光、休闲于一体的“中国美丽渔村”。三门文化馆负责进行人文史料发掘整理。经深入方志研究发现,沙柳街道所在的旗门港(古称岐门),是三门湾最早开发的海港,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之一。与旗门港紧紧链接的三门湾是座天然的半封闭海湾,湾口面向东南,有水道与东海相连。千年前,这一带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民间对外交流频繁,远海航帮不断涌现。而大周村周氏祖上周良史(宋代人),则是浙江三门湾航帮的代表人物,他曾改进航行技术,应用平衡舵、水罗盘和舭龙骨,率领航帮船队70余次成功远航日本。这些民间航海家们,在汹涌的波涛中出生入死,见证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历程,也传递着东方古国文明的信息,书写了中国古代航运与造船史上一段不朽传奇。同时,我们还研究发现,三村之间的笔架山上自古就有巡检司城存在,其遗址尚存,这些是大周等村“海防古村”、“船帮古村”的见证,也是三门湾海防文化的重要载体。根据方志中所记载的人文历史,我们创意性地把曼岙、大周、卢家塘三个村改名为“船帮里”。于是,一个集农、渔、文、体、旅多产融合发展的船帮里风景区逐渐形成。美丽庭院、多彩渔村,船帮文化、海防文化,山色海景,鲜甜小海鲜,台州市周边的游客和食客们风闻而至,他们带上相机,带上老婆儿女,来这里游玩,品食,“船帮里”的人气因之节节飚扬。

发展旅游,文化先行。201612月,三门县委书记杨胜杰带领县农办、县农林局、县风景旅游局、县文广新局等部门领导来到海润街道涛头村调研。一下车,杨书记便被涛头美丽的渔塘风景深深吸引,要求各部门和海润街道好好谋划,挖掘特色,打造精品!县文广新局负责发掘畲乡文化,任务最终下达到三门文化馆。

海润街道涛头村位于台州市三门县海润街道,花鼓漫岛东,东临三门湾,西接滨海新城。我们整理发现,涛头村主要居民为雷姓。其先祖来自龙泉,是地道的畲族后裔。300年前,涛头村雷氏(畲族)族人不畏艰辛迁徙至此,开启了耕海牧渔的新生活,时至今日,村里依然传承着先民遗风,畲乡风情随处可见,形成了别具特色的中国唯一“海上畲乡”。全村5501638人,其中畲族人口190多人,占全村人口的11%,是中国唯一生活在海边的畲乡。我们收集整理了海边畲族的渔歌、畲舞等民俗风情,挖掘畬风渔韵,唱响畲族文化,烹足渔家味道,努力在人文因素上为涛头村“海上畲乡”旅游区做精文章,厚重底蕴。

三、创作一批反映三门历史的文艺作品

如果说,收集实物和出版书籍是三门县文旅融合“本土人文路径”上实实在在的基础性工作的话,那么,创作出一批反映三门历史的文艺巨作,则是“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摇旗呐喊,为三门县文旅融合进行大力宣传的大手笔、大响动。

1、创作大型音乐歌舞诗《梦寻三门湾》

2014年开始,三门文化馆一直参与大型音乐歌舞诗《梦寻三门湾》的基本框架和底本讨论工作,始终是该文艺作品的主要策划者和创作参与者。四年磨一剑,一直到20186月,剧本才由杭州新青年歌舞团股份有限公司导演,在三门大剧院举行首演,反响强烈。

全剧以《海生三门》为序幕,共分《海启霞光》、《海路漫漫》、《海开湾纳》三个篇章,以《幸福三门湾》为结尾。以海洋文化为主题,以“人”与“海”的关系为主线,以三门从古至今重要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重要民俗等为题材,展现了不同时期三门的历史文明,再现三门人向大海求生存、图发展、谋幸福的生存史、斗争史和发展史。塑造了勇敢智慧、敢爱敢恨的三门人形象,讴歌不屈不挠、执着奋斗的三门精神,让更多人认识到建设海上三门是历史赋予的神圣使命。

全剧着力传承三门文化之魂,彰显三门地域文化魅力,为更多的人了解三门,认识三门提供视觉盛宴。其中《海神歌》、《新渔光曲》、《高枧牡丹龙?花桥龙灯》、《小海鲜》、《真善美小世界》、《启航》等节目均为我馆原创节目。

2、创作历史话剧《赤子》

2017年,历史话剧《赤子》初稿创作讨论会多次在三门文化馆举行。最初命名为《七色火》《赤子之心》,至2018年年初更名为《赤子》。2018年是浙江亭旁起义、浙江省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建立90周年,而亭旁镇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红色文化小镇、非遗小镇建设的初步准备工作。彼时创作历史话剧《赤子》,既有纪念亭旁起义的重要意义,同时也为亭旁镇的镇域旅游吹响开发的结集号。历史话剧《赤子》从基础材料提供、故事梗概修改、剧本完成后的建议意见,三门文化馆自始至终参与其间,虽然剧本最终由浙江话剧团创作排演,但是外来和尚不懂地方经,他们创作过程所遇到的重重障碍,均由三门文化馆插手攻克助成。

2018年5月,由三门县委宣传部、县文广新局和浙江话剧团出品,以亭旁起义为创作背景的话剧《赤子》在浙话艺术剧院进行首场演出。

话剧《赤子》以三门亭旁起义为历史背景,以革命烈士包定为原型,本着尊重史实的原则,通过舞台艺术,将历史复原成鲜活的画面,直观地再现革命烈士爱党爱国、大义凛然、刚正不阿、视死如归的光辉形象。该历史话剧一经首演,便在各界掀起波澜,在浙江省颇具影响力。当年,《赤子》话剧获省第十四届精神文明建设 “五个一工程”奖。


这是一个旅游与文化呈现出一体化共生趋势的时代,正所谓“无旅不文,无文不旅”,文化旅游的出现与当今时代游客需求的转变密切相关。新世纪以来,游客的文化素质提高了,不再局限与山水旅游的旧模式,寻求文化享受已成为大众旅游时代的一种风尚,人们渴望通过旅游,去感知、鉴赏和享受异地文化,从而获得一种新鲜的陌生体验感。所以,从“大文化”的理念出发,文化馆的职能不应只局限于唱唱跳跳的群文工作,群众文艺只是大文化概念中一部分。如果文化馆的所有人员都不熟悉本土文化,不研究本土历史,则无法顺应文旅融合的时代潮流,无法全方位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无法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供给。三门文化馆所探索、实践的文旅融合“本土人文路径”,目的就是为了让本土文化价值在文旅融合的平台上达到最大化,我们所做的工作就是让尘封地底的东西冒出来,让书本中的东西走出来,让死的东西活起来,让静的东西动起来。本土文化让三门县独具海洋魅力,并与其他城市区别开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一方文化滋养一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