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构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家园——三门县首届民营剧团调演火爆现象的思考

上传时间:2015-06-24  浏览量:7277

三门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李丽君

     三门县首届民营剧团调演在观众们的无限赞美声和留恋之中结束了。此次调演从5月7日至15日,历时9天,共有16个民营越剧团参加演出,每个剧团演出一部传统越剧大戏和精选折子戏,演出场场爆满,其火爆程度大大超出了举办方的预料。由于县影剧院仅有980个座位,所以仍有更多想看戏的观众看不到戏。民营剧团调演如此受群众欢迎,除了其来自于基层,发展于民间,随乡俗、接地气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它如一缕乡愁勾起了人们对过去的回忆,这也是主办方将此次民营剧团调演的主题定为“留住美丽乡愁,筑梦幸福三门”的原因。纵观整个民营剧团调演,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免费文化大餐大受群众欢迎


本次民营剧团调演是三门县文广新局2014年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重点,是一项文化惠民项目。本次活动全部由政府买单,除组委会预留部分票,老年大学、海游街道文化站和一些村的老人协会等单位预先申请了团体票之外,其余的戏票均免费向观众发放。由于组委会事先在当地新闻媒体和首府广场等人群密集场所进行了广告宣传,发票的第一天就遭遇了票少人多的局面。按照组委会的安排每天日夜演出两场,提前一天发票,即明天演出的票今天发放。许多老百姓闻讯后从各个乡镇赶过来,早上五六点钟就在县影剧院门口等候,由于每场可发放的票仅有四百张左右,一天两场加起来的票也仅有八百来张,而前来领票的观众多达上千人,所以大部分观众每天排队领票,最多只能领到一张票,还有一小部分人,连一张票也拿不到,真的到了一票难求的程度。以前,各级部门、单位在县影剧院举办的演出不计其数,而像此次民营剧团调演这样场场爆满的现象实属少见,这也是本人从事文化工作十年来深切感受到的最为深受百姓喜爱的文化活动之一。


二、民营剧团逐步走向专业化


所谓民营剧团,就是以前的农村剧团,俗称草台班子。其发展初期,基本上以家族中一到几个懂戏曲行当的人带头,组织亲戚朋友或本村的村民凑合而成的一个戏班,演员也未经过专业的培训,多以师带徒、口授身教的形式完成角色的技能培养。据统计,八十年代,我县有农村剧团50多家,经过多年来的优胜劣汰,目前常年演出的民营剧团还有26家,从业人员达700多人,占台州市民营剧团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些剧团常年上山村,下海岛,足迹遍及台州、宁波、温州等地,活跃在城乡最基层,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农村群众带来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

如今的民营剧团,其硬件设备和艺术水平已与专业剧团没什么两样。从剧团演员来看,很多演员来自于专业艺术学校,有着扎实的基本功和专业素养;从舞台设备来看,不仅配备了较高水准的灯光、音响、舞台,相当多的剧团还配备了LED电子屏;从剧团管理来看,皆进行了企业化管理,各人各司其责,组织性、纪律性极强,一看就像支“正规军”;从演出剧目来看,与专业剧团演出也没有两样,不再演出以前农村剧团的“路头戏”,而是演出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剧本戏。三门的民营剧团再也看不到以往的影子,正在不断完善,更加专业化。同时也实现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三、场内观众满意,场外观众不满
此次民营剧团调演共历时9天演出17场,其历时天数之长,演出场次之多、观众受欢迎程度之高、演出水平之优都达到历史之最,然而仍满足不了所有观众的需求。在发票现场没能领到票的观众,仍会想尽办法挤进剧院抢占位置,一方面使手中有票的观众不能及时坐到自己的位置上,一定程度上扰乱了剧场的秩序,另一方面他们大量聚集在剧院门口不顾工作人员劝阻,推搡、蛮挤,造成检票口极为混乱,一度失控,多次通过警察干预才得以平息。针对这一安全隐患,组委会从第三天开始加强安保力量,每天安10排名保安轮流值班才确保整个演出的顺利进行。
领到票的观众能够开开心心地坐在位置上观看演出,而没票的观众,只能在剧院门口利用各种方式发泄,县影剧院一名工作人员就曾在劝阻过程中被拉破衣服,还有几名工作人员反映:“这几天工作辛苦点倒也罢了,被看不到戏的老百姓骂爹骂娘的真有点受不了”。但不管怎样,最后整个演出还是顺利地完成,绝大部分老百姓还是相当满意。 
四、老年观众是最主要的受众群
此次民营剧团调演,无论是起早赶来领票的,还是坐在剧院里看戏的,或是聚集在剧院门口强行挤占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观看演出的观众中年龄60岁以上的老人多达80%以上。在这次演出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有不少的老人17场演出场场都看,甚至调演结束以后还在问“什么时候再演”;有的老人为了能拿到一张票,不惜以自己的健康为代价在现场大吵大闹,以至于突然血压升高,幸亏工作人员及时送他到医院;还有一些老人他们虽然拿到了票,却因不识字,往往拿着过期的票来找位置,结果却是几天以前早已作废的票,让他们后悔不已。在演出过程中,老年观众很少提前离场的,不管演得好坏,他们都能坚持看完,有不少的老人,从几十里个的泗淋、小雄等地大老远赶过来,还有从亭旁、高枧的一些高山村赶过来,他们只为了看一场免费的演出,只为了能到县城的剧院里感受一番文化的魅力。
此次民营剧团调演,有着精彩的演出,有着无数老人为求一张票为看一场戏感动的瞬间,有着所有工作人员为了保证演出的顺利进行辛勤的付出,也留下了不少的遗憾,如更多的观众只能止步于剧院的门口,观众的文化需求作为文化主管部门仍无法完全满足老年人的文化供给该何去何从等等。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我们主办方也把本次民间剧团调演的主题定为:“留住美丽乡愁,筑梦幸福三门”。传统戏剧就是“乡愁”、“乡情”的最好载体。从某种程度上说,此次民间剧团的调演,勾起了无数观众尤其是老年观众的怀旧情怀,使他们在传统戏曲的演绎中体会了浓浓的乡愁。
根据人口部门统计,我县目前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4.9%以上,已到了严重老龄化的程度。农村老人可以在村老人协会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而城区的老人,居住的小区、村区基本上无专门的文化设施,所以更多的老人,一天到晚只能待在自己家里看看电视,业余文化生活极其贫乏,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老年痴呆症、高血压、脑中风等老年病发生的概率。城区的老年人喜欢做什么,如何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如何构建他们的精神文化家园,使他们的晚年生活过得更加精彩,更有意义,是摆在文化主管部门面前的一个课题。通过此次民间剧团调演,我们也进一步了解了这个群体的文化生活动态,以便于在今后的文化活动开展、送文化工作中更有针对性,更好地做到政府的付出与群众的需求相一致。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作如下考虑:
一、在人口聚集的广场、祠堂开展经常性的文艺演出活动。考虑到城区所在的村和社区不像广大农村,村里有专门的舞台、广场,能够承办送戏下乡等演出活动,所以城区老人看戏无法象农村那么方便,但城区的蟠龙公园、心湖公园、大桥公园、章氏祠堂等地是老年人聚居的场所,可以因地制宜,设立戏剧角、广场舞专区、说书场等项目,以群众自发组织、政府适当引导并贴补资金的方式开展活动。如说书场,可以在章氏祠堂进行布置,邀请三门民间的说书艺人定期前来说书,书场只需进行简单的装修,并配备一名管理人员,负责卫生打扫、免费向老年人提供茶水等服务,而政府也无需太多的投入,只需每年对书场的运行给予一定的经费补助即可,可谓是花小钱办大事。
二、建立周末剧场,以政府贴补、向群众售低价票的方式演出传统戏剧。通过此次民营剧团调演,可以看到传统戏剧演出潜在的广阔市场,完全可以在县影剧院建立周末剧场,邀请本县的也可以是外县的优秀民营剧团进行商业演出。考虑到群众的承受能力,以政府贴补、向群众售低价票的方式进行,一张票售价仅为十几元,对于广大群众来说应该都能承受得起,更可以由子女买票给长辈看,作为子女孝敬长辈的一种方式。
三、建立社区文化中心,为群众提供日常娱乐、休闲场所。我县
512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基层文化俱乐部和农村书屋的全覆盖,而城区的社区、居民小区、城中村却少有配套的文化活动中心,居民无法在家门口开展各类文体活动,所以建立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群众提供日常娱乐、休闲场所非常重要,尤其是要设立适合老年人活动的项目更为重要。
四、发放老年文化卡,政府买单为老年人提供免费看电影、看戏、
看书、健身等服务。县城有新改造的电影院、新建的扬戈时代影城以及影剧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院、启明博物馆等文化场所,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院、启明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均免费对全体百姓开放;看电影、看戏等文化内容,可以向60岁以上老人发放老年文化卡,由政府买单全年向城区老年人提供若干场次免费看电影、看戏等服务。
当然,上述文化项目只是政府基于自身的财力对老年人提供的最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要真正构建起较为完善的老年人精神文化家园,还需家庭、社会和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