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艺术天地

历史人文纪录片《三门读海》之五:叩海

上传时间:2010-10-19  浏览量:4103

因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漂洋过海来到这里,1900年的上海,正在成为一个发达的近代化城市。
 
这一年的岁末,在上海余杭路800号,一所新落成的学堂迎来了章梫。
 
上海滩的这所学堂,是中国的第一所私立新式学校——澄衷学堂。。
 
来自三门的章梫被邀请和蔡元培先生一起管理这所学校。
 
三年之后,他担任了这所学校的校长。
 
在这所学校的任教,让来自三门湾的章梫,开始了开创中国现代教育的历程。
 
也是在这一年,晚清政府向日本陆军士官学校选派了第三期留学生,其中有两位章梫的同乡——章亮元,祁文豹。
 
来到上海之前,章梫对他的两位同乡这样说道:我中华虽泱泱大国,千年古邦,然已为列强之侵辱瓜分。“师夷技之长以制夷”,中华之复兴抑或有望。
 
章梫和已经渡海到了日本的章亮元、祁文豹一样,要面对的,都是和家乡的三门湾截然不同的海。
 
他们要叩开的,是大海的另一扇门。
 
他们将面临怎样的命运?他们的经历,又将给三门湾带来怎样的改变?
 
出片名
 
叩海
 
三门读海之五
 
当年在澄衷学堂求学的胡适先生,在他的《四十自述》中这样写到:这时候的监督是章一山先生,澄衷的学科比较完全多了,国文、英文、算学之外,还有物理、化学、博物、图画诸科……
 
章梫,字一山。公元1861年,他诞生在三门湾一艘飘摇的渔船上,
 
他的命运,似乎在他出生时就已经注定,将要和中国这个最后的王朝相伴一生,飘摇一生。
 
五百年前,三门湾所在的宁海出了一位方孝孺,篡位的燕王朱棣要方孝孺起草即位诏书,方孝孺执笔疾书“燕贼篡位”,虽“诛十族”而不从。
 
在三门湾长大的章梫,一直期待着自己能够以科举成就功名,像方孝孺一样事国忠君。
 
但他所在的这个国度,在这个时代发生了太多的变故。
 
在来到上海的两年前,章梫又一次赴京应试,因为戊戍政变,朝廷停止了这次科举。同时停止的,还有康有为等人试图和光绪皇帝一起推行的百日维新。这场中国第一次资产阶级政治改革运动,随着光绪皇帝的被囚,宣告失败。
 
如何应对这些前所未有的变故,从方孝孺的身上,章梫并不能找到答案。但从家乡三门湾停泊的意大利炮舰上,他已经感觉到,这个时代需要的事国忠君,已经不能仅仅依靠那几本经史子集。
 
在来到上海之前,在杭州西湖旁的这座俞园,章梫与章太炎一起,在这里师从朴学大师俞曲园十余年。除了研学经史之外,他已经开始兼学数学、天文、地理。
 
公元1901年,章梫在澄衷学堂翻译完成了日本的《学校教授学管理法纲要》。
 
就在这时,传来了清政府准备废八股为策论,改私塾为学堂的消息。家乡的学子,同样需要章梫在上海身体力行的新式教学。
 
章宏志(海游学堂校长章广翼嫡孙 同期声)
 
他因为感受到中国教育落后以后,也是忧国忧民啊。章一山先生写信给族长,他拿自己祖宗的房子作为办学校的校园.拿出几亩土地作为维持学校正常的开支。
 
公元1903年,三门诞生了第一所现代学堂——海游学堂。除了每年从祖业租金中拿出500两作为海游小学开办费用外,章梫还为这所学校的教材《最新几何画法教本》亲自作序。把澄衷学堂的模式推广这所学堂,定学制为10年
 
当三门湾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如期开学时。三门湾最早的留学生,被清政府派往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祁文豹、章亮元,完成了学业,踏海归来。
 
三位三门湾的子弟,在这个风雨飘摇的时代,彼此开始了截然相反的救国图强之路,卷入了这个国家掀起的每一次惊涛骇浪之中。
 
以事国忠君为理想的章梫没有想到,被清王朝派往日本留学的祁文豹,会对这个王朝反戈一击。
 
在日本留学的祁文豹,结识了曾经与章梫同为俞曲园弟子的章太炎,并与梁启超、孙中山相会。受这些人的感召熏染,他已经满脑子的维新思想,民主建国、民主主义。
 
学成归来的祁文豹,与陶成章一起,投入到了光复会的组建之中。
 
公元1904年,就在澄衷学堂所在的上海,以“光复汉族,还我河山,以身许国,功成身退”为宗旨的光复会成立了,成员中除了祁文豹,章太炎,担任会长的,是澄衷学堂章梫的前任校长——蔡元培。
 
当章梫昔日的同乡、同学、同事,在这个中国最后的王朝成立光复会时,章梫已经离开了上海,离开了澄衷学堂。前往北京。他已经是这个王朝的臣子。
 
从十八岁成为秀才,一直屡试不第的章梫,在这一年的三月,进京考取三甲进士,殿试时先授翰林庶吉士。成为三门有史以来的第一位,也是中国的最后一代翰林。
 
在这一年北上的,还有与祁文豹一同留学日本的章亮元,这位成绩名列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一名的大清国留学生,在毕业时, 获得了日本天皇嘉奖他的古刀一柄。
 
当章梫成为最后一代翰林时,章亮元已在直隶州知州的任上。日本三年的专业军事教育熏陶,让他投入到了这个清政府现代军队的建设之中。这一年,他在编练清政府的新军时,提出行军不可无图,建议设立了陆军测量局,并创办测绘学堂,绘制出了中国第一张军用专图。
 
一直致力于兴办新学的章梫,在成为翰林之后,热切地投入了改革教育旧制,自信能以“兴办新学”报国报君,
 
从1905年到1912年,章梫 先后历任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译学馆提调、监督,当年中国的女子最高学府,北京师范大学的前身——北京女子师范学校第一任校长。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培养高等管理人才的学校,交通大学的前身——邮传部传习所校长。这所学校先后培养出了中国第一个无线电台创建人刘瀚,中国第一台大马力蒸汽机设计者应尚才,中国铁路运输学科的首创者和奠基人金士宣。
 
陈祥麟(台州市文联副主席 同期声)
 
到翰林之后,以及做教育工作之后。他很短的几年工夫里边,这么多的职务,所以我一下子就感觉到,章梫先生他也是看到了这个制度所存在的不足的,他已经较早的感觉到,我们这样一种科举制度的缺点,就无法使大量的人才涌现出来,无法使整个国民素质得到改变。也很希望学习西方的教育来改变我们国民的素质。
 
公元1911年10月10日,这是章梫绝望的一个日子。这一天,他试图以现代教育事国忠君的清政府,迎来了武昌起义的第一枪。
 
而打响这第一枪的起义军的队伍中,有章梫当年期待着学成归来,“师夷技之长以制夷”的祁文豹。
 
公元1912年的1月1日,中华民国宣告成立。2月12日,中国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皇帝溥仪“逊位”,同时下旨让所有官员退出政界。
 
以事国忠君为信念的章梫痛不欲生,准备和这个王朝一起殉难。
 
中国,开始了一个新的时代。
 
从三门湾走出来的这些子弟,在这个变革的时代,又将迎来怎样的风浪?
 
出片花
 
翻开这部24卷的《康熙政要》,是密密麻麻的策论,除了论君臣、论政体、论任贤,甚至还有论教戒皇子、王贝勒,论尊敬师传……
 
就在武昌起义爆发的这一年,章梫完成了这部著作,这是他要献给中国最后一个王朝的《资治通鉴》。
 
这部书上,留着这样一方印章:书经翰林院进呈御览,宣统三年五月二十八日。
 
满怀期待的中国最后一代翰林,数万字的进言,得到的是中国最后一位皇帝的五个字:知道了,钦此!
 
当宣统退位时,准备殉难的这位翰林,想起来还有《清史稿》的编纂没有完成,作为这个王朝的臣子,他应当写完这个王朝的历史。
 
当中华民国成立的时候,章梫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约集了散处京津的清史馆馆员,续修清史稿,以阅六月辑成。
 
就在章梫埋头完成这个王朝最后的历史时。他的同乡章亮元已经担任南京临时政府高等顾问,正为南北和议奔走调停。有感于军疲民竭,章亮元赶到湖北孝感,面见袁世凯,力劝息兵言和。若干天后,他以军事总代表的名义,参加了袁世凯就任总统的典礼。
 
数千年帝制的传统,已经深入中国的血脉,而一场革命,并不能在一朝一夕之间,让这个古老的国度产生彻底的变革。
 
帝制的复辟,在这个飘摇的时代,让章梫、祁文豹、章亮元这三位三门湾的子弟,再一次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公元1915年,袁世凯发布接受帝制申令,准备于1916年元旦加冕登基。已是民国少将的祁文豹,顿觉继续革命,救济民生已属无望,这位武昌起义的参加者,在这一年心底黯然,解甲归田,回到了三门湾。
 
在葛岙乡祁家村,祁文豹历时七年,着手建起了这座占地面积达2800多平方米的院宅。
 
他将自己封闭在这座硕大空旷的院子里,放下了曾经让他热血沸腾的维新和民主,重新打开了儒家经典。
 
公元1927年,祁文豹因病溘然长逝于这座宅子。那一年,他还不到五十岁。
 
在咽气之前,他举起右手,指向屋外天空:天空下有巍巍青山,田田沃土,滔滔江海。
 
死后,家人按照他的遗言简葬,只在棺材中放入一本薄薄的《礼记》。
 
这一年的章亮元,也辞去了袁世凯电邀北上练军的邀请。
 
这位绘制出中国第一张军用地图的清朝留学生,回到了他熟悉的海洋,在黄海边的港口城市——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道路。
 
他与清光绪甲午状元张謇一起,在南通及邻近的苏北地区,先后建起了纱厂、电厂、书局、染织、电话、制铁等现代工业企业。
 
在中国近代史中,这是第一个成体系的工业革命成例。
 
而落寞的章梫,在公元1916年,惊喜地迎来了他曾经准备一起赴难的大清皇朝的回归。
 
这一年的7月1日,张勋复辟,发布了上谕数十道,拥立溥仪即位,章梫被授予“学部左丞”。让大喜过望的章梫没有想到的是,仅仅在十二天之后,张勋的军队就被段祺瑞打败,溥仪再度退位。
 
复辟如昙花一现,不但泡影一场,还给皇上带来了危险和耻辱,章梫深自痛责。从此,他自觉地退居上海,在这个他开始现代教育历程的城市,做起了遗老。而每年溥仪的生辰,他会和遗老们相邀一起,举行祝寿典礼。溥仪的大婚,他也不忘写去折子恭贺。
 
公元1927年六月,当王国维因为溥仪被逼出宫、国民革命军北伐逼近北京,在昆明湖投湖自尽时,章梫在他的挽联中这样写到:辛亥一辱至于今,惟君求仁得仁,允合 屈灵均 祠祀;丁已五月如昨日,痛我应死不死,愧为 方正学 乡人。
 
公元1930年,溥仪在天津召见了章梫。并在他七十生日时,为他御书“独抱冬心”,在溥仪的心中,这位中国末代翰林,已是大清王朝最后的忠臣。
 
那天的溥仪,对这位大清朝最后的翰林说了这样一句话: “今有列强在,倘清政府在,亦不易治也。”
 
明白了这个王朝再也不会归来的章梫,从此在遗老身份之外,多了个名士作派。
 
他往来于京津沪之间,与同科状元刘春霖等人组成城南诗社,互相吟诗唱赋。甚至做起了王瑶卿的旦角名票,和程砚秋也有了往来。而他的书法日臻长进,所写的章草被誉为“五百年来第一人”。
 
只是在他的每一幅书法上,他依然不忘按上这样的印章:甲辰翰林、学部左臣,御赐独抱冬心。
 
他已将自己所有的一切,都交给了那个已经退出历史的最后王朝。
 
章梫,这位中国最后的翰林,将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和最坚定的清朝遗老两种身份,集于一身。
 
陈祥麟(台州市文联副主席 同期声)
 
  我们现代后人,很多人觉得他是有矛盾的,一方面他推行新文化,尤其突出的是现代教育,另一方面他又是顽固的封建王朝的遗老,那么这里比如首先对遗老的看法问题。我们知道章梫这种忠君的思想,忠君跟爱国在封建政治的伦理观念上,他是完全一致的,他完全统一的,在那样一种政治制度下,他的实际效果也是统一的。你不忠君无法实现你的爱国的报复,不忠君什么事情都办不成了,整个制度就是这样。
 
当章梫沉迷于以遗老自居时,这个时代同样不以他的意志,在改变着他的家族。他的长女章以保加入同盟会,参加了辛亥革命。而他的长孙章文晋,在十五岁时就漂洋过海,远赴德国留学,成为德共中国语言组最年轻的成员, 并和成仿吾一起,共同翻译了《共产党宣言》。
 
章梫再也没有回到过他的家乡——三门。当抗战开始,有人劝这位末代翰林回乡养老时,他这样回答:皇上还蒙尘在野,我做臣子的此身也就还是负罪之身,客死他乡,正是我应该得到的惩罚!
 
公元1949年的2月17日,章梫病逝于杭州勾山,享年八十有九。
 
今天的三门,正在为这位中国现代教育的开创者,末代翰林建设一座纪念馆。
 
在他去世的时候,这位中国最后的翰林依然留着辫子。
 
就在他去世的同一天,章梫的家乡三门,迎来了共产党领导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他的家乡,建起了浙江省第一个共产党领导的县级政府。
 
二十二年之后,公元1971年7月8日的凌晨,在中国一架飞往巴基斯坦的飞机上,坐着章梫的长孙——章文晋。这时的章文晋,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位外交官,他的职务是外交部西欧北美大洋司的司长。
 
 一天之后,章文晋把美国尼克松总统的特使——基辛格接到了北京。
 
一年之后的2月21日,秘密访华的尼克松来到了北京,当这位美国总统走下专机,向周恩来伸出手时,周恩来说:“总统先生,你把手伸过了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
 
这一次越过海洋的握手,改变了世界。
 
公元1983年,章文晋被任命为中国驻美大使。3月6日,他飞越了这个星球最为宽广的海洋,向美国总统里根递交了国书。
 
今天的三门,在三门湾的海边,正在建设一个中美最大的能源合作项目——三门核电站。
 
从末代翰林到推动中美建交的外交官和驻美大使,三门湾的子弟,和三门湾一起,经历了这个时代所有的沧海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