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端午闲话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大节。端者,初也;午者,悟也;是指五月阴气逆转,阳气上升,故端午亦称端阳,重五。
追溯以端午为节的起源,各地说法不一,最为普遍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屈原。而台州旧时属吴越国度,台州人有的说端午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为复国在这天集中训练水师;有的说纪念吴王夫差在这天疏通运河;有的说是为了纪念伍员投钱塘江。汤显祖有诗:“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情知不向瓯江死,舟楫何劳吊屈来。”也可能是指温台一带的端午习俗。台州人在这一天都要用大竹粽箬包上糯米,嵌进细沙丸或肉片,裹成三角锥形的“粽子”,古人叫“角黍”,蒸煮后投入水里,给水族吃,以免伤害屈原。除了吃粽子,还要喝雄黄酒,在门窗上悬挂艾蒿和菖蒲剑,在小孩的手腕、脚髁处缠上叫做“手壮”、“脚壮”的五彩丝带,在正午时分喷洒雄黄酒以除毒,挂香囊来辟邪,不过各地风行的赛龙舟的娱乐活动在我们地区并不多见。
儿时过端午一般在中午。上午放学回家,母亲已经煮好粽子,调好雄黄烧酒,我们以为雄黄可以驱虫杀毒,喝了下去肚里的蛔虫就会被杀死,于是也就皱着眉头拼命地喝,不知道这种药物含有剧毒物质汞,等于喝下砒霜。喝光了酒,又将雄黄调匀,蘸着往耳朵孔、鬓角发际上涂,说是不怕雷电,不怕鬼魅,可以防止蚊子叮咬。然后在门上画宝剑,写“王”字,“泰山在此”等,门上悬挂着菖蒲剑和艾叶,表示将闲神野鬼拒之门外辟邪了。再用煮过粽子的水调了雄黄喷洒到房屋角落,驱赶蛇蝎,因为许仙就是在端午让白娘子喝下雄黄酒而现出真身的,可见蛇蝎怕雄黄。
吃过中饭,母亲会给我们系“手壮”、“脚壮”,这是用五彩丝线编织起来的小绳子,松松地系在小孩的手腕、脚髁上,五彩丝线象征五龙,可以远避鬼邪,祛祟保寿,日长夜大,到七月七日“七夕”之期剪了下来;细心的妇人会量下尺寸,看看到了七夕剪除丝线时孩子胖了多少。端午节还有送荷包挂香囊的习俗。荷包香囊用棉布或丝线绣制而成,上面绣有花卉、果物、鱼鸟等吉祥图案,造型有长方、菱形、猪心、圆形等几何形体,里面装着苍术、白芷、雄黄等香味中药。也有用丝线织成小巧的网兜里面装着樟脑丸的,带在身上或者挂在蚊帐床头,主要功能是辟邪祛毒。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十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应成为我们的“国粹”,但是韩国却在鼓噪端午节是韩国的世界文化遗产。韩国是一个十分贪婪、自私、强横、执拗的民族,在他们眼中,高丽不仅完全属于韩国历史,而且中国东部沿海(包括上海、广州)和俄罗斯广袤的西伯利亚都是高丽的版图;汉字和汉文化,都是在朝鲜本土自我发展,然后再传到中原的,韩国人才是老师;甲骨文是他们发明的;孔子、西施是韩国人;中国的四大发明中有三大发明是韩国的;大禹是韩国人的祖先檀宗教会治水的;佛教不是由中国传入朝鲜的,而是由前秦苻坚派出的僧人传入的,而前秦在韩国;还有,朝鲜的搏击传入中国后成为太极拳,传入日本后成为柔术即柔道……等等,真是滑天下之大稽。所以现在中国出现了那么多的哈韩一族,叫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