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艺术天地

散文:与水缠绵的城市

上传时间:2008-10-29  浏览量:1563

    对水好一些,水会给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生机,让我们的杭州不仅仅是规模上的不断膨胀,而且很多美好的记忆正在复活,很多充满现代城市活力的时尚生活方式正沿着水边滋长。
 
与水缠绵的城市
 
韩星孩
 
    人离不开水,人赖水而活,依水而居。城市作为人群大规模聚居的基本模式,必依赖水而诞生、而存在和发展。
    从大江大河的上游到下游,尤其在大的支流汇入的地方,总是分布着一个个城市,越到下游,城市越大。河流的方向决定了城市的分布,河流的大小决定了城市的大小及规模的极限。因此地球上的大城市大多分布于江河的入海口附近。
    城市像是一个生命体,河流规定了城市的内在格局、外在张力,规定了城市的气质和能量,甚至规定着城市的命运。比如扬州,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作为长江-运河古航线的大十字路口自然兴旺,“烟花三月下扬州”成为千古绝唱。而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当年不通火车的扬州自然就相对于那些通铁路的城市衰落了。
    江河关系着城市的生命力,关系着百姓的民生,水不仅提供生活的必须、航运的便利,还不断塑造着一个城市的审美和记忆。所以,人们自古将江河的品质和时世的清浊相联系,治水自古是大事,是真正的“政绩工程”。现在你去一些城市看看,尤其是县城更明显,从她的河流可以看到一个城市的品质,看到一方政府的施政品德和执政能力。看到一些原本山青水秀的江南小城,河床被挖沙挖得很深,更加容易吞吃游泳的人,水是有毒的化学水,附近的村庄成为癌症村。我真为这些城市和人民可惜,经济百强县又有什么用,连河流都污染成这个样子了。
    杭州,位于太平洋西岸,钱塘江出海口,她的名字以及曾用名钱塘都是与水有关的(被南宋朝廷改名为临安那些年,估计老百姓还是叫她钱塘的),她是一个典型的滨水城市、亲水城市。临海(东海及其杭州湾)、跨江(钱塘江)、含湖(西湖、湘湖、白马湖、青山湖,广义上还包括千岛湖)、更有京杭大运河及其众多支流,另有西溪湿地、九溪十八涧,有虎跑泉、玉泉、白沙泉、龙井等天下名泉。
    杭州同时是一个典型的治水模范城市,她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古有吴越国王钱镠筑钱塘江大坝,唐宋明清对于西湖的不断治理,今有跨江建设战略、引江入湖举措、西溪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运河水系整治等,故中国水利博物馆也落址在杭州。
    据9月23日《都市快报》报道:今年国庆,运河—余杭塘河—西溪湿地,运河—钱塘江,运河—上塘河—余杭天都城,这三条水上旅游线国庆全面贯通,串起运河、西溪和钱塘江。游客可乘漕舫船游览几大水系,也可坐水上巴士到达沿线各码头及其新开放的众多主题人文景点。
    杭州,一座被水养育的城市,一座与水缠绵的城市,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被评为中国最佳人居之城和最具商业投资魅力之城的今天,她的政府知道对水要好一些,水会给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带来更多的生机,让我们的杭州不仅仅是规模上的不断膨胀,而且很多美好的记忆正在复活,很多充满现代城市活力的时尚生活方式正沿着水边滋长。
 
水之诗:有哪些关于水的名诗是与杭州相关的?
 
    诗歌的杭州给后人立了一个高标准,后代不能破坏杭州啊,杭州可不仅仅是杭州的,她还是中国的、世界的,她已经进入了人类关于美丽幸福生活的集体记忆。
 
    大凡流传至今的名诗必然凝聚着永恒的美和情感,其中与水有关的诗歌不乏名篇佳句,从中我们可以感悟到水的独特美感和人水之间的美好意象。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蒹葭》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琵琶行》)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与杭州的水相关的诗句名篇也不少,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吴均《与朱元思书》)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家住富阳江畔的郁达夫,青少年时离乡回乡必经富春江坐船到杭州,他曾留下了《夜泊西兴》:“罗刹江边水拍天,山阴道上树含烟。西兴两岸沙如雪,明月依依夜泊船。”(罗刹江是钱塘江的别称,令人感叹沧海桑田的是,西兴两岸正成为杭州真正现代意义上的CBD,“沙如雪”正成为“不夜城”。)
    写西湖和钱塘江大潮的诗文名篇就更是举不胜举了,杭州是被白居易、苏东坡、柳永等古代伟大诗人热爱过的城市,杭州也借他们的诗歌流传得更为深入人心。白居易的“江南忆,最忆是杭州”是杭州城市永恒的广告语,苏东坡的“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则是对杭州核心美景的正面描述,而马可波罗的“杭州是世界上最华美高贵的城市”是来自国际旅游家的定位。其中最详尽描述杭州之美的名篇应该是柳永的《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从这首词里,我们不仅看到了美,还看到了无边的繁华,看到了普遍的富足,看到了这个城市当时第三产业的盛况,可以想见幸福感和GDP领先东南的生动景象。
    这种景象或许也是当代城市经营者的一种追求,将美好的回忆重现于千年之后的现代杭州,打造一个美丽的杭州、富有的杭州、幸福的杭州,生活就是审美的诗情画意的杭州。
    诗歌的杭州给后人立了一个高标准,后代不能破坏杭州啊,杭州可不仅仅是杭州的,她还是中国的、世界的,她已经进入了人类关于美丽幸福生活的集体记忆。
 
水之忆:当记忆失落了,文化也将无所承载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重视个体的感受,个体的记忆,其场所及其众多细节设置的本身就有目的地塑造了种种可能的生活情景。城市建设最后是要成为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之美,成为一个个发生生动故事的场景,充满独特气息的记忆载体。
 
    说起“水”,说起河流,你有哪些记忆和想象?
 
    喜欢水是人的天性,大多孩子都很爱玩水。对孩子来说,水是重要的玩具。幼时我在一小山村,村前一河,河边一井,屋后一沟,山谷里一水库。河四季都很热闹,最热闹是夏日黄昏。孩子大多也爱热闹,所以夏日黄昏河里孩子们的兴奋叫喊声两三十年过去犹在耳边环绕。平时的晨昏,河里也总有洗衣服的人,捣衣声阵阵,路上穿梭着挑水的人,从河里洗好菜的人提着一篮还在滴水的青菜。长大点后就去水库游泳。每到夏日黄昏,我就会怀念老家水库,四周竹林连绵,天上彩霞朵朵,拍水声四起,小鱼儿不时咬着你的脚丫,洗罢上岸,呼吸草香阵阵。
    河里的石汀光滑,走起来惊险而快乐,石拱桥上爬满了苔藓、爬山虎,在水里圆圆的影子不断被水流冲开。我常在沟里“涸泽而渔”,筑造堤坝,挖引水沟。有过这样记忆的人就是杭州桃花源这样动辄数千万的顶级别墅也不会让他真正动心的。
    把湘西风情介绍给我们的著名作家沈从文说过:“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于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你在玩水的过程中,水塑造了你的审美品位,塑造了你的性格和脾气。
    如果说文化是集体的记忆,那么每个人关于水的私人记忆则不断丰富着水文化,丰富着水的诗情画意。当集体的记忆逐渐失落,以“天人合一”为核心的整个中国文化也将失去重要的载体。也正是私人关于水的美好经验,才能体会水诗篇的美,才对那些曾经的美景的消逝无限心痛,对这样的环境的重现充满渴望。
    一个好的城市规划应该重视个体的感受,个体的记忆,其场所及其众多细节设置的本身就有目的地塑造了种种可能的生活情景。城市建设最后是要成为一个个具体的生活场景之美,成为一个个发生生动故事的场景,充满独特气息的记忆载体。
    正如刘倩在《有关巴黎城市空间价值的探讨》一文中的表达:“在巴黎,丰富社会生活的背后,是高品质的城市空间和空间价值的合理复合与实现。一个优秀的空间能培养一个新的用户群,并促使人们养成习惯,如露天野餐,以及上下班的新路线和新的停留空间。成功的空间价值挖掘,能够激发并引导需求。从人的需求层级出发,研究并充分利用场地特质,载着对公众、城市和历史的责任与尊重,力求最大化空间价值,使城市空间不仅成为作品,更是公众使用者的天堂。”
    杭州是一座充满水的记忆和符号的城市,单从公交车指南里的公交站点名称中就有那么多的桥名(其中有些桥只证明过去,现在已经无河也无桥了):
 
    幸福桥、八字桥、打索桥、沈塘桥、密渡桥、北大桥、笕桥、迎宾桥、丰乐桥、六部桥、石灰桥、大关桥、勤丰桥、长征桥、拱宸桥、文晖大桥、建北桥、施家桥、中北桥、石桥、水漾桥、联桥、梅登高桥、长桥、上宁桥、下宁桥、断桥、洪春桥、井亭桥、岳帅桥、宝善桥、凤起桥、菜市桥、通江桥、众安桥、贯桥、长寿桥、小车桥、水澄桥、海月桥、美政桥、章家桥、天水桥、长木桥、李家桥、麦苗港桥、祥符桥、卖鱼桥、合建港桥、十字港桥、朝天莫港桥、通江桥、南星桥、黄沙桥、道古桥、大褚桥、长命桥、保障桥、西洋桥、老鸦桥、凌家桥、沈家桥、唐家桥、叶埠桥、横字桥、仁桥、丁桥、斜角桥、唐桥、汤家桥、星民桥、山桥、草鞋桥、月雅桥、幸福桥、文星桥、善贤桥、油车桥(摘自《杭州公交指南》2008年版本)。
 
水之伤:河流全息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伤痛
 
    人口一定要集聚吗?一定要招商引资吗?为什么GDP一定要发展,而不是倒退?我们一定要过高能耗的日子吗?为什么发展经济,哪怕是发展一阶段却带来无穷后患的发展经济也似乎无需证明就是正确的?
 
    改革开放的好处我就不去说了,改革开放很大的一个代价就是环境污染,而其典型就是河流的污染,当一个城市河流不清了,不用抬头也知道蓝天不蓝了,不用检测也知道我们吃的食品也没有以前味道好、干净、有营养。我们不断地伤害环境,病变的环境反过来威胁到我们最基本的生存。
    关于河流,这几十年来我们不断听到令人伤痛的消息。淮河变黑了,长江变黄了,黄河断流了。我们世世代代享用的河水不但不能饮用了,还不能洗涤了,还发出臭气了,鱼也消失了。这样的情景让我不禁想起我们国歌唱的——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
    这样的伤痛也让我一次次亲身感受到。老家本来清澈的河流不再清澈,水里的游鱼早就消失了,据说洗澡后全身发痒,水是死绿色的,发臭,到处堆满塑料袋等垃圾。
    印象里的绍兴是电影《阿Q正传》的风景,河流是城市的中心,生活沿着河流展开,河边矮矮的房子,河上又黑又窄的船,弯弯的小桥,河边的老树和老树下的土谷祠。但我到了绍兴,才发现河流被填了成了马路,三味书屋门外是有一条小河,但窄窄的低低的,像是陷于马路边的沟底。我心目中的绍兴消逝了,连同消逝的是一个时代的从容和自足,河边洗衣洗菜的怡然生活。
    类似的伤痛杭州也有。现在的浣纱路原来是浣纱河,民国期间开始填河成马路,1973年基本填塞。“西湖水经浣纱河流入城内,其干流从宣化桥至洗马桥,全长约3.75公里,流经杭城人口最集中、经济最繁荣的地段,千百年来它汇集了众多文化精英的记录,谱写了历史更替的篇章。规模宏大的景灵宫和太乙寺宫在浣纱河边的西大街;抗金名将岳飞和韩世忠的府第在车桥之东和板桥之北;宋末元初的词人周密住在鞔鼓桥边的癸辛街,在这里写出了历史名著《癸辛杂识》;元代著名文人张雨住在‘花狼籍,沟水涨’的清湖桥边;徐一夔在洪福桥旁的相安巷写就了闻名后世的《织工对》;著名织工蒋昆丑在狮虎桥旁的江山弄,织出了薄如蝉翼的皓纱;在施水芳桥有卖七宝擂茶和馓子葱茶闻名的八仙茶坊;在井字楼有叠构如井的南宋著名酒楼羊棚楼;杭州府、钱塘县、仁和县、清代将军署等重要府衙,和太学、南宋贡院等学府和考场都在浣纱河边。”(郑祺生《浣纱河现在只能在老照片中看到了》)
    《杭州日报》等媒体和一些专家、市民曾经强烈呼吁恢复浣纱河,专家更多从气候、人文和旅游价值来论证,而对市民来说,那种充满情感的一两句话却是最令人触动的,一个姓郭的女士说:浣纱河伴随着我长大,我小时候就是沿着浣纱河上学的。
    作为城市的河流更可怕的是污染。从前,河是母亲,河水是乳汁。因为我们不断肆无忌惮地将生活垃圾、有毒的化工废水不断倾倒到母亲身上,母亲渐渐腐烂,乳汁逐渐变成了毒药。河流就是这样全息地反映着一个时代的伤痛。
    我有时候傻傻地想:人口一定要集聚吗?一定要招商引资吗?为什么GDP一定要发展,而不是倒退?我们一定要过高能耗的日子吗?为什么发展经济,哪怕是发展一阶段却带来无穷后患的发展经济也似乎无需证明就是正确的?
    我曾因邀写了一首以京杭大运河为主题的诗歌。尽管杭州市政府这些年来的治理业绩有目共睹,但我还是为河流们在当代所遭受的苦难而痛心疾首,写下了《我们不配再拥有真正的爱情》。我这样写,是因为记忆太美了,是因为看到被我们蹂躏的河流,我的心太痛了。并且,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了河流的污染,我们少喝一瓶啤酒,少抽一包烟,少开一次车,少开一次空调,都将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水之治:水是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
 
    在这里,有多少童年又有了小河弯弯的记忆,有多少青春的记忆将和杨柳岸融为一体,有多少老年将不用远行,四季来到他们的窗前。
 
    水是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了,这是无需证明的。不治好水,我们的生存已经受到严重威胁,我们对不起环境,对不起自己,对不起子孙后代。
    问题的关键是怎么治?让河流重新变得清洁是最明确的目的,那就要禁止向河流排放废水、毒水,建立排污管道体系。道理很简单,很多城市做不好,不是不知道道理,而是太在乎GDP,太想用GDP搞出很多看得见的大工程,却忘了百姓的根本生存环境,忘了治水是永恒的第一位的政绩工程。
    这里,我要谈几点认识:
    第一,治水是政府的重要职责,而不是恩赐。水干净是对的,不干净是你的责任。不得不治,没有太多诗意的想象可言,不治不行啊。
    第二,不要太注重旅游,吸引游客,而是更注重市民的生活,更日常生活化,不要吸引太多的人,太多的机动船只穿行,这会跟西湖一样造成“游人污染”(西湖很美,你拍照片不用选角度,随便拍都很美,每个季节拍都很美,最煞风景的是游人,满眼是东张西望神色匆匆的游人)和其他人口密集造成的实在污染。如果说钱江新城是城市的新客厅,西湖和西溪湿地是对外开放的后花园,那么给杭州人自己留下点运河吧,让她更具有日常生活的生动,而不是每一天人头涌动。
    当目的是为了老百姓的生活,而不是赚钱,结果大约都是不会错的。相反,动机是为了赚钱,伤害的肯定是河流,是河流承载的文化记忆,是河流两岸的人民。有过太多的例子,好端端的一个地方,一开发旅游,山水的风貌就失去个性,仁厚的百姓就很快变得势利。
    端正目的之后,接下来才是方法。但愿杭州的治河经验不要被其他城市解读为旅游开发的经验,而不是给受伤的河流治病、美化城市、造福百姓的经验。
    今年夏日的一个深夜,一个住在运河边的朋友带我去信义坊吃夜宵。我们坐在水边的露台上喝啤酒聊天。矮矮的店铺,闪烁的彩灯,习习的凉风,我们一聊聊到天将明。她建议去运河边走走。没几步路,过了斑马线,穿过小树林,沿着运河码头的台阶走到河边。波浪舔岸发出汩汩的声音,时有夜航船黑灯瞎火的突突前行,草丛里的虫声阵阵。
    不久,一只白色的大鸟掀起了晨曦,它从一团团黑影般的树丛中飞起,在波浪上滑翔,又陷回到岸边的黑影里。这么大的一只鸟告诉我运河依然活着,杭州依然充满着水的灵动。
    天上的云霞慢慢亮了,岸边的高楼抖落了夜幕,树林中传来了滴滴答答的跑步声,晨练的人如梦初醒的招呼声。再后来,树林里的空院子里传来了舞蹈的音乐,那是附近的大妈们过来跳早舞了,黄昏再来跳晚舞,很是热闹。马路上传来公交车的说话声,我们也依依不舍地离开如梦的运河,城市的液体部分,进入城市的固体部分。
    我其实已经去过运河多次,也曾坐着水上巴士从拱宸桥到武林门,但只有这一次是真正打动了我。于是,接连多次带朋友或家人到那里吃饭、散步。并且曾产生一个念头,那些码头办工场所晚上用来开酒吧茶室肯定是很销魂的。走得更多才发现,运河边有很多大树,现在的道路造得也很不错。产生到这里买房居住的念头,产生对在这里居住的人羡慕的念头。西湖边住不起,那么运河和钱塘江是一个选择,钱塘江两岸正成为杭州CBD轴线,那么运河是很好的选择。
    从新闻报道看来,杭州的治河重点是清洁河水、清理河道、美化河岸、增加水上巴士和游船、开发“文化、生态和城市”主题旅游。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水之洁和岸之美。水洁则美,水臭则无法接近。岸美则可以散步,也可以经常看到被美岸吸引来的妹妹、飞鸟、蝴蝶。
    在我看来,岸边慢性系统和自行车道是杭州治河工程最大的亮点,因为它更多让市民受益,而不是作为向游客赚钱的工具。岸边慢性系统是构成杭州品质生活的魅力因素。
    在这里,有多少童年又有了小河弯弯的记忆,有多少青春的记忆将和杨柳岸融为一体,有多少老年将不用远行,四季来到他们的窗前。水让城市变得柔软、湿润,让杭州更接近心目中的杭州,年年岁岁,自自然然地呈现一个城市个性的生动。
    除了水快点变清以外,我甚至希望关于河流的其他一切都变得慢一些,让风景慢慢生长起来。
    在现代中国城市,要让河流清洁有多难啊!但愿那些已经出现的美景不是璀璨的烟花转瞬即逝,而是我们城市永恒的风景。但愿杭州人民对水的爱不是太急功近利,而是代代相传的挚爱。
 
    我们要一生呵护水,水也会一生滋润我们的身心。我们要和水白首到老永不离别,杭州要和水代代缠绵。
 
 
                                               2008年9月26日于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