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艺术天地

散文:岳阳楼的底气

上传时间:2008-10-01  浏览量:2109

    从湖南回来已有数日,张家界的山水逐渐淡化为一丝水墨,而岳阳楼的雄姿却始终屹立在心头。对于这座流传千古的楼宇,我觉得用“底气十足”一词来形容它,恐怕最为合适不过了。一个人有了底气,面色红润有光泽,一座楼有了底气,则是气势恢宏永不朽。

    岳阳楼的底气,来自建筑本身的雄壮美。此楼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虽历经风雨、湖水、战火的侵袭,一次次毁损,一次次修建,而雄浑的气势却是有增无减。在景区内,我看到了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重修岳阳楼的工艺模型,均是布局严实、雕梁画栋、蔚为壮观。据导游介绍,现在的岳阳楼保持着清代建筑的风貌,楼高21.35米,建筑的艺术特点为“四柱、三层、飞檐、纯木”,所有的梁、柱、檁、椽全靠榫头衔接而成,看起来十分严整美观,不愧为古建筑中的瑰宝。我和许多人一样,虽然对力学、建筑学、美学方面的知识了解有限,但都被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深深折服。最为神奇的是楼顶,酷似一顶将军的头盔,气宇轩昂,威风凛凛,难怪有人考证此楼最初为三国时吴将鲁肃的阅兵楼。在岳阳楼的两侧,还分别建有“仙梅”和“三醉”两座亭子,更加衬托了主楼的高大威武。

    岳阳楼的底气,来自八百里洞庭的映衬美。古人云: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岳阳楼屹立在39米的高丘上,下瞰洞庭,遥对君山,背靠岳阳城,湖光山色为岳阳楼倍添气势与秀色。由于岳阳楼占据了山水的“开面”部位,使烟波浩渺的洞庭湖成了悬挂在面前的一幅气势磅礴的绘画长卷,明代诗人杜庠的诗句“楼外十分风景好,一分山色九分湖”,恰到好处地点出了楼与湖的关系。我到达岳阳楼的时候,天气不是很好,风有点大,阳光躲在云层里不肯出来,沉沉暮霭包裹了远处的君山岛,洞庭湖上波涛滚滚,大小船只来回穿梭,这恐怕就是古人所谓的“波撼岳阳楼”了。站在楼上,眺望前方的洞庭湖,我陷入了沉思。或许,正是由于洞庭湖的辽阔与博大,才使岳阳楼显得如此沉稳与厚重。

    岳阳楼的底气,来自千年传诵的人文美。岳阳楼与南昌的滕王阁、武昌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可以说,让人记住滕王阁,是因为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让人记住黄鹤楼,是因为孟浩然的《黄鹤楼》;让人记住岳阳楼,则是因为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虽然读到这篇文章是在初中语文课本里,但是许多优美的句子,至今仍然可以一口气背出来。尤其是那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增添了这座楼卓绝的风骨,成了这座楼不朽的灵魂。另外,历代文人墨客诸如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的诗词、书画、传说,也让岳阳楼的建筑艺术与人文艺术珠联璧合。登上岳阳楼,虽然达不到范仲淹“心忧天下”的境界,但是波澜壮阔的大自然景色,倒是让我狭小的胸襟为之一展,内心深处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张家界的山水是独特的,但毕竟只是上个世纪80年代才撩开神秘的面纱,缺了点历史的底蕴。岳阳楼作为一座人工建筑,不可能与山水一般永恒,但作为人类文化精神的楼台,它又拥有厚实的底气,是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