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艺术天地

散文:米胖糖

上传时间:2008-07-16  浏览量:2198

    米胖糖,其实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小吃,顶多只能算是一种乡下的零食。但是,这种零食又不是天天能吃到,必须捱到过年时节,才会享到口福。

    米胖糖的名字很特别,其它地方好像有叫“炒米糖”什么的,听起来不如米胖糖来得形象。我猜测,这个名字的由来大概和它的原材料有关,因为打糖的时候必须用到米胖,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爆米花。“米胖”这个名字比较直接,就是米膨化后胖起来的样子,容易让人联想到白白胖胖的小伢儿,乡下味十足。“爆米花”这个名字则较为含蓄,以花命名,想象奇特,极富诗意,一听就是城里人起的。
 
     临近年关,打米胖的师傅就会一拨拨地进到村里,抗着一个黑乎乎的铁罐子和一个长长的帆布袋。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这个黑铁罐恍若天外之物,那个打米胖的老头也似乎有着神奇的魔力。起初,他一只手不紧不慢地拉着风箱,炉火呼呼地往上窜,另一只手不停地摇转着狭长的铁罐子,达到四周受热均匀的目的。当铁罐子的颜色逐渐变淡,由漆黑变为灰白,打米胖的师傅就会把它搬离火炉,再用帆布袋罩上。孩子们见识多了,早就撤得远远的,用双手捂住耳朵,只听“轰”的一声,随即闪过一阵白色的烟雾。凑近了看,只见打米胖师傅打开铁罐子的盖,原先放进去的米,倒出来却成了松软洁白的米胖,还散发着一阵阵热气。
 
    米胖打好了,大人们马上开始煎糖饮,一来放久了的米胖容易受潮变韧,另外是为了防止孩子们的偷吃。以前乡下的孩子是可怜的,那些包着花花绿绿外衣的糖果,就是见也很少见到,所以嘴馋了,只能偷一块红糖吃,或者干脆撕一根咸菜梗嚼嚼。母亲放在酒雕里的米胖,哪里能够逃得过孩子们的眼睛,隔三差五的就会偷一裤兜出来,走几步路就抓一把,塞嘴巴里嚼得比啥都香。大人们不得已,只好赶时间熬制糖汁,有些人家是用自家的番薯糖汁,有些人家则是用市场上买来的糖块,加入少量的植物油和水,慢慢地熬。这时,火候必须掌握得恰到好处,过了容易变热发软,不到又怕太稠发硬,可见煎糖饮也是一项技术活。
 
    如果是行家里手,当糖饮煎到一定程度,就可以通过颜色辨别出放米胖的时机。适量的米胖用“升”量好,倒入锅中,用铲子搅拌均匀,装入专门的糖框,然后使劲地用棍杖擂平擂实。当一切冷却之后,卸去糖框,用刀切成长短合适的条块状。每次家里打米胖糖,总是由二姨夫操刀,他长得非常魁梧,切米胖糖的水平也着实高,使起刀来虎虎生风,“唰唰唰”没几下子,就倒下一大片,动作干净利落,切出来的米胖糖厚薄均匀。其实,在倒入米胖的时候,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口味,分别加入花生、芝麻、桔子皮等,可以增添米胖糖的香味。少数几户人家,不知从哪里搞来一些红红绿绿的冬瓜条,镶嵌其间,煞是好看,曾惹出我们不少口水。
 
    小时候,除了留着少数米胖糖外,其余的都被母亲藏起来了,到了春节再拿出来,与花生、瓜子、水果等摆放一起,用来招待客人。但是,不管藏得怎么深,米胖糖也会被我们翻弄出来,只是不敢特别放肆,偷偷地放一两块在书包里,带到学校里炫耀一下。现在生活好了,年味更是一年比一年淡,如果过年过节再拿出米胖糖一类的东西,也显得寒酸了点。不知从何时起,我再也不会整天惦记着母亲酒雕里的米胖糖了,偶尔在超市的货架上发现它的身影,也懒得带回家尝尝味道。
 
    只是,每当年关临近,母亲时常嘟囔着:以前打米胖的师傅怎么都消失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