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暮色中的嵩阳书院》
上传时间:2008-02-05 浏览量:2142
因了一个“少林寺”,知道嵩山的人不少,但位于嵩山之阳的“嵩阳书院”恐怕知道的人就不是很多了。一次文学采风活动,让我有幸作了一次嵩山之游,一睹“嵩阳书院”的沧桑遗风古迹。
当我们追迹揽胜,一路风尘仆仆地来到“嵩阳书院”时,已是暮色四合。黄昏中的书院大门紧闭,静如处子。古色古香的“嵩阳书院”四字匾额高悬于正门中央,两边楹柱上写着一幅对联:近四旁惟中央统泰华衡恒四塞关河拱神岳,历九朝为都会包伊洛涧三台风雨作高山。上联指嵩岳尊贵的地位,下联颂扬嵩阳书院实为教化人的最好处所。眼前的书院,始建于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因历史的变迁,曾是佛教寺院,道教宫观,儒学胜地。而以儒学胜地最负盛名。此地曾因帝王的荣登而一度繁华辉煌,因狼烟四起成了中原一带名儒避世的幽静之地,因大力倡导孔孟之道,遂成为宋代有名的最高学府之一。期间,书院曾被废除另易其名,后又曾毁于兵火,历经几度重创又重修。其实,嵩阳书院的兴衰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
北宋时,书院中走来了程颢、程颐两兄弟,走来了朱熹、司马光、范仲淹等。他们在此讲学,传播自己的学问,培养出许多圣贤之士,对当时的教育事业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程门立雪”就是后来成为北宋学者的杨时、游酢在嵩阳书院求师时的故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相当一部分就在这里完成。这些名儒大家的光临,使古老的书院蓬荜生辉,声名大振,焕发着勃勃生机,得以跻身于宋代著名四大书院之列,成为我国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正当我驻足凝思时,同伴的敲门声惊动了守院老人,身旁的侧门悄悄地打开了,老人热情地将我们迎进了书院,使不抱奢望的我们能在暮色中进了书院。踏在先哲们生活过的土地上,不由地心中生出了一种神圣的感觉。
院内,两棵对峙的苍劲参天古柏吸引了我的目光,那看似苍老无比的枝干却伸向天空高高地铺开了一方绿荫,晚风呼呼,树叶哗哗,使书院凭添了一种肃穆、庄严的气氛。大柏树原有3棵,其中最大的一棵在明末时遭雷击后烧死了。现存较大的一棵高约18米,围径约12米,冠径约20米,是我国现存最大的柏树,人称天下“第一柏”,树龄在4000年以上。
虬干横枝的千年古柏本只是因古老而神奇,具有考古价值,且成为中岳嵩山的一大胜景而已,却因了一个“汉封将军柏”的传说而徒生趣味,超凡脱俗,身价倍增。相传,西汉时期(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刘彻游嵩山时来此,一进大门看到一棵大柏树,连声称赞,即封其为“大将军”,走进二门,又看到比第一棵还要大的柏树,才知刚才封错了,可是,皇帝是金口玉言,明知错了也不能更改,只好封其为“二将军”,再往里,又看到一棵最大的,干脆来个将错就错,就封其为“三将军”了。人们根据树的形态结合典故至今留下了这样一首有趣的民谣:
大封小来小封大,先入为主成笑话;
三将军恼怒自焚死,二将军不服肚气炸;
大将军笑倒墙头上,自觉有愧头低下;
是非颠倒两千载,金口玉言谁评价。
置身于古柏环抱的书院中,仿佛跨越了时空的界限,黑暗听堂中那些圣人贤士的塑像又活了起来,正在孜孜的讲学、传道,藏书楼里透出了一股浓浓的书香,古老的陈迹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盛衰。千年文化的积淀,才有了现代文化的繁荣,使人类一步步地走向文明。
天渐渐地暗下来了,院内的先圣殿、讲堂、道统祠、藏书楼、碑刻等均被蒙上了神秘的面纱,由不得我们细细地瞻仰。遗憾吗?有点。但嵩阳书院历经沧桑存留至今,其意义并不仅是一个典故让人寻味,一道胜景供后人凭吊揽胜,而是历史的长河需要这些古典闪光的伦理去荡涤,混沌的世界需要这伟大的思想去净化,先进的文化需要这种圣贤的精神去传播,和谐社会需要我们把这千年文明去代代传承与光大。
黑暗中,我们默默地与先哲圣贤们一一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