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因地制“惠”——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合理构成

上传时间:2012-10-30  浏览量:5490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循环链中村一级的格局构成,事关千家万户群众的利益,回头看从历史走过的文化中心、俱乐部,除了使老年人得到娱乐休闲的好处外,真正使广大群众包括青少年在内的群体如何在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运行中得到实惠,是群文工作者值得研究的一个新课题。笔者站在长期与基层文化站调研倾听群众对文化需求的立场上,就合理构建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群众真正得到新时期公共文化服务的实惠,提升基层文化站工作成效方面,谈自己的观点,以求抛砖引玉。
    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首先是政府行为。
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人民的热切愿望。我国基层在发展经济过程中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尤为紧迫。当今,农村经济发展模式逐渐改变,以农为本向多种经营发展成了农民致富的奋斗目标。由此引发的外来民工潮,已铺盖了乡村。各种地域文化的差异道德行为的准则在现实生活中产生了强烈的碰撞。70%以上的农村的文化思想建设阵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引起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城乡之间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循环链,农村是最薄弱的一环,面大量广,供需矛盾突出,为什么人服务?怎样服务?必须营造惠及广大基层群众,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荐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的良好文化条件,乡镇政府必须列入议事日程,规划发展;多层次,复合型的公共文化服务队伍还没有形成气候,基层文化站的专职专用,阵地建设,文化队伍都需要政府从长计议,集合有用人才,为公共文化服务搭建良好的工作平台;基层乡镇对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要有一个统筹的目标,要有专项经费,要考核目标。只有政府领导重视的文化建设才有生机活力,让文化繁荣口号作雷打,不降雨露滋润土地,这是名不副其不实的泡沫文化。所以,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型、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去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最有效的组织措施。
    二、文化惠民,要重在因地制“惠”。
    南方沿海地区的村级文化,尤为老年文化突出,活动室除了麻将、象棋、电视机,很少有适合广大青年群众入内享受的项目,有些青少年也怕进了老年群,把自己也变老了而远而避之。村级公共文化服务重在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必须根据服务对象,制订相应的服务对策和服务项目。
    1、不同人群,提供不同的文化服务。
    基层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对文化站来说就是一个精神食粮的配送中心,而且免费大餐还要讲究“色香味”免费不是目的,目的是吸引群众进入文化阵地。目前,村一级行政机构大多都有办公楼,而且作为办公场地,很少有老百姓进入,成了闲置的“土衙门”,而让群众参加群体活动的场所,只能是庙宇、晒场,体育体系提供以健身路径也只能是部分老年人的活动场地。村级文化阵地必须充分考虑不同人群的活动需要,尽可能地腾出场地设置健身操、排舞等地方,静态的还要设置图书馆、录像室、文化教室、演唱排练等,让不同人群有自己的一方乐园。不然,说是公共文化服务,其实等于画饼充饥。
    2、不同的年龄,解决不同的文化需求。
    村级群体活动开展后,最主要的是师资力量,而不同年龄的文化需求,要有相对应的文化配送力量。除部分教师在文化馆、站的调配下得以满足外,而主要是利用村级自身的文艺骨干来完成持久的训练。这支队伍综合了退休教师、村籍知名艺术人才,高校学生,本地民间艺术骨干等。对不同年龄的受群,进行全方位的免费服务,而村级领导则必须解决好免费服务的后勤保障。文化活动开展后,
乡风随之好转,一些恶习邪念也会逐步消除。
    3、不同的行业,提供不同的就业兴趣。
    文化娱乐只是业务的一种消遣。公共文化服务因地制“惠”,因人制宜的重要方面,是向群众传递科学文明知识,促进文明生产和智慧开发。村级的产业开发,是提高群众生活水平的主要途径。集约性的家庭作坊和品牌性的来料加工制作,还有一些创造性的小商品项目开发,都需要文化部门综合科技专业在公共文化服务中综合解决。横峰是旅游鞋的生产基地,其品牌畅销全国,当地文化站引进各种制鞋信息的图书资料,邀请专业讲师向当地群众传授制鞋技能,群众踊跃参加,深受欢迎;大田文化站积极引进葡萄栽培技术,咸菜种植技术,举办多期讲座,解决了不少疑难杂症,有效地保证了的当地农村产品的发展,得到群众一致好评。针对本村特点提供的科技公共文化服务,将是今后服务平台的一个亮点,经济与文化的同步繁荣,也是村级文化受益后的一个良好成果。
    4、提升服务水准,促进文化交流。
    长期有效地开展村级文化服务,文化交流,共享资源是解决难题的重要方面。目前,共享资源共同三个方面:
    {1}、图书配送。在农家书屋的基础上,必须切实解决好为农民送科技,送知识的问题。过去,一些图书单位为了应对宣传,把一些库存的外国文学,领袖著作,会议选编等作为送书下乡做文章,群众不适用,只能作为装点门面的摆设,公共服务要服务到点子上,让群众喜欢看、想着看、我要看、才能持之以恒。
   {2}、群众文化。在普及的基础上,融健身与娱乐为一体,让公共文化阵地成为群众求知、求乐、求健康的地方。文化站要积极构建乡村读书网、文体网、随时发布有关讲座,沙龙、娱乐等信息,使文化讲堂,文化阵地成为群众业务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文化走亲。村级文化阵地的常办常新,文化走亲是十分关键的一个措施。非遗普查后,一些村级机构及当地群众很想知道本地有哪些项目,外地有哪些新鲜的民间艺术,通过走亲的办法,提升了当地群众对提高自身素质的要求,丰富了民间艺术的交流活动,开阔了群众对挖掘本地资源,参与文化交流的视野。观念提升了,服务水准提高了,文化交流增强了,群众的参与欲望也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的质量也就上升了。
   由此可见,下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这盘棋,要有策略,要有战术,也要有掌握时机,把握思想武器的专业人才队伍。
   三、解决“瓶颈”问题,为村级开展公共文化服务推波助澜。
   六中全会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开创了史无前例的思想保证。然而,在市、县(市区)文化主管部门面临事业转制,方式转换的时机,同样面临着怎样解决公益文化服务一盘棋的问题。关注村级公共文化服务,如何组织有效的文化配送、资源共享和文化科技的协调作用,还有几个关键的“瓶颈”制约:1、文化馆的宏观指导缺乏力度,不少专家的才能,没有用到基层服务上来。文化馆的三大工作功能,其中主要一方面是辅导功能,要不断地组织乡村一级文艺骨干的技术培训,有目标地,有序列地对乡村一级的文化配送做好服务,所以必须建好县、区、乡、村四级文化网络,龙头把握好才能牵一发而动全身。2、文化站专业人才,大多移用,没有自己的工作目标,没有自己的文化阵地,没有开展活动相对的活动经费。有些文化专干热衷于随大流,精力没有放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来;3、政府部分文化主管部门,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缺少保障,事关人民大众的事,还是在等待观望,雷声响,雨点小,缺少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硬性措施和保障力度。六中全会是一场文化大发展的战争,这个时期,这个时机犹如战局胜败,时机稍逊即逝,错过了这时机再谈发展,就成了空话。所以,解决公共文化服务的发展“瓶颈”是当务之急,不可掉以轻心。
    高度的文化自觉决定着群众文化创新发展的广度和深度,文化自觉是对观念和行为的觉悟,是对新老事物的扬弃与取舍。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的推广,正是在文化自觉的创新和束缚中面临着一种艰难的探索。只有用科学发展观的信念,眼光和智慧,把握发展进程才能有效地合理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工作,才能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