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经济欠发达地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突出公益性的路径选择——以浙江三门县的实践为例

上传时间:2011-05-06  浏览量:3899

    公益性,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公”为本,“益”字当先,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思路决定出路,近年来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以公益性为根本原则,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公共文化的公益属性日益突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通过转换机制、创新思路,极大提高了服务能力,优化了服务水平。三门作为一个相对落后县,如何积极探索在公益文化服务的建设中适合实际的途径,我们认为设施是基础、内容是核心、机制是保障,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才能取得实效。
    一.加大扶持力度,利用社会资本,有效整合资源,搞好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公共文化设施是地方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也是体现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的根本。如何解决欠发达地区公共财政投入的不足,一直成为这类区域拓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的瓶颈,破解这个瓶颈也就自然而然的成为欠发达地区首要问题。没有一定量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储备,是无法体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
    1积极利用社会资本加强公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三门县属于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压力很大,加上正处于一个山谷型的城市向现代滨海城市的转型期,各种社会事业所需要的经费十分短缺,文化事业经费更为紧缺,公益文化建设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农村公益文化建设经费差距很大。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努力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文化事业或捐助公益性文化事业,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多层次、多渠道地开展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使政府、部门、社会共同参与公共文化建设。这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是一个极其有效的途径。如三门文化艺术活动中心的工程建设,总投资2000万元,设有小剧场、各类艺术活动室、老年、儿童活动室、讲座室、展览厅、排练厅、培训中心、非遗展示厅以及室外活动场等公共文化设施,其功能体现出最大的公益性。然而当地政府的公共财政投入却远远解决不了建设经费。为此,文化部门通过多种渠道,力争社会、部门的多方力量共同参与、支持文化活动中心的工程建设,使工程顺利竣工。目前“中心”公共文化服务运行良好,极大地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使得“中心”成为三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体现公益性的旗舰。
    2.有效整合农村现有公共资源,实现共享、互联、互通,确保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在农村得以体现
    由于三门属于相对落后地区,在新农村建设中,许多山区的村庄并无财力专门建造专用的场所供村民开展文化活动。而在工作调研中,我们发现古宗祠在三门极为普遍,几乎布及每个自然村。所以我们在做好宗祠的文化元素挖掘和保护工作的同时,利用宗祠现有的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因地制宜建立村级农民文化园、文化活动室、俱乐部之类的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对已经利用古宗祠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我们应该加以规范、引导,使古宗祠这一历史文化遗产焕发青春,使传统的宗族文化和现代文化娱乐有机结合起来。政府在加大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力度的同时,我们只要积极引导、合理利用古宗祠,对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稍加投入,如增添必要的图书资料和农村实用的科技书籍,增添必要的健身休闲器材等,就很容易解决欠发达地区文化活动场地资金的瓶颈制约和农村文化产品的供需矛盾,使农村公共文化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积极探索三门公益文化服务之路
 
    从我们的工作实践看,要真正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公益性,必须从自身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内容着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体现公益性的路径。
    (一)以有效的工作机制保证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的体现
    1.创建 “文化特派员”制度,活跃农村文化,实施“文化惠民”活动。
    在进行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文化下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但它象春天的雨露一飘而过,偌大的农村,洒落到的毕竟是少数。农村文化的繁荣与否,关键不在于城市送出多少,而在于农村内在驱动力的强弱。“送文化”到“种文化”转变的背后,就是由“输血”理念到“造血”理念的跨越。“种文化”一方面是由文化等部门组织艺术力量下乡对农民进行辅导,使他们自己了解、掌握文艺知识,;另一方面是让农民变成文艺创作者,有利于创作出更多乡土气息浓郁的地方节目,反映当地新农村建设发展的节目。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改变过去那种以外部单向输入为主的农村文化发展方式,注重先进文化与农村优秀民间文化相结合、相对接、相融合,创新农村文化体制和机制,建构一种新型的有中国特色的内源式农村文化发展模式。如三门文化馆在“送文化”中开展“百场戏剧送农村”,“百家相机摄团圆”、“百副对联送农家”等活动。
    为贯彻落实“文化为民、文化惠民”政策,我县以400家农村文化俱乐部为平台,举办农民文化节和各类基层文艺汇演。2008年以来,我们又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 “种文化”工作 。我们通过精心组建“文化特派员”队伍、深入开展“文化惠农”活动、积极构建“联动帮扶”机制等举措,在广大农村广泛开展“种文化”活动,大力引导专业文化人才,以“驻点联村”的方式开展文化服务,不断丰富农民文化生活。经过培训的100名文化特派员均活跃在全县各个村落,有效地带动了当地文化活动的开展。我们举办了三门县“种文化”成果展演暨首届农民排舞大赛,各乡镇相继举办“种文化”成果展演。我县“组建‘文化特派员’队伍,改善基层文化民生”这一做法,得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黄坤明批示,要求精心培育推广,使之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好载体和好品牌。并在全国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上作交流。2009年“全国首届全国群文品牌论坛”在我县召开,三门的“文化特派员驻点联村”活动被评为“首届全国群文品牌”。
    2.努力创建强有力的业余文艺团队。
    三门文化馆虽然只有小小的16人,却集聚了三门文化艺术界的精英,其中县政协委员就有6人、市政协委员1人,他们都是我县文化艺术领域各专业门类的领军人物。为此,我们充分利用这个人才优势,努力做好创建强有力的业余文艺团队的工作,使得整个文化馆团队真正起到旗舰作用。由于经济瓶颈的制约,三门县业余文化队伍总体是数量少、规模小、门类单、素质低。全县511个行政村只有建设俱乐部的村才建有文化队伍,而大多是徒有虚名,名在册人在外;有队伍、活动少。门类除了戏剧、音乐和排舞外,其它寥寥无几。由于缺乏学习培训和艺术交流,其展演质量粗劣简陋。我们认识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业余文化团队是开展文化活动的根基,也是最终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的主要阵营。业余文艺团队培养具有不可估量作用,它不但是人才库,更是开展文化活动的生力军,。所以,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不只是凑足人数,更重要的是注重有效培训、辅导。同时,逐年以200人为期,多次开展了对“乡镇文化员、农村文艺骨干、农村文化管理员”、“农民铜管乐队、农民排舞队”的文艺培训工作,组织文艺专家对他们进行辅导,使他们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有生力量,提高他们的文化艺术素养。这类活动,除了政府的公共财政有一定的专项经费投入,培训工作都是免费进行的。经过这样的培训活动,逐步形成一支“贴近群众、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文艺创作、演出团队。在城镇团队建设中,我们利用“文化超市”活动、培训,成立了“晨光摄影组”、“翰墨书法组”、“群声合唱团”、“女子打击乐团”、“闲逸桥牌队”、“吟龙美术组”、“花儿排舞队” 、“启明民乐团”,并且和部门企业合作建立了“园丁器乐队”、“海逸艺术团”、“蛇蟠艺术表演队”等业余团队。在搞好活动的同时,重点抓创作、出精品,使群众文化在普及和提高上同步前进。再加上我们合理地利用“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民铜管乐队”这些文艺团队,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活动,使其产生更高的社会效果。
    (二)以创新精神,拓展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的内容
    1. 设立“文化超市”、“文化大讲堂”,以菜单式免费提供公共文化服务。
    机关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7年初开始,我县以“健康生活、活力机关”为主题,推出机关干部“文化超市”,开设美术、书法、摄影、戏剧、舞蹈、器乐、声乐、棋牌等8个文化活动项目。通过邀请各级艺术专家,免费实行菜单式授课,并采用培训、练习、创作和经常性活动相结合的方式,让机关干部在“文化超市”一边娱乐,一边接受艺术培训。搭建了机关干部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交流工作、增进友谊的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和激发了机关干部的团队意识和进取精神,提高了机关干部的文化素养。同时,“文化大讲堂”不定期地邀请省内外专家作艺术专题讲座。文化超市每期期满后,我们举办了 “机关干部美术、书法、摄影比赛”、“机关干部文艺晚会”、“千人排舞表演赛”、“棋牌比赛”等汇报性质的活动,既是学习成果的展示,又是对文化超市实践的总结。我们还在继续搞好普及班的同时,集中骨干学员以团队的形式组成“研究生”班。重点抓创作、出精品。使群众文化在普及和提高上同步前进。我们还将努力把它打造成全市甚至全省的文化品牌。
    2.深化三门湾特色文化的研究,开展“多色” 文化活动。
    为了把握区域文化的内涵,我们会同县委党校的学者从理论上对三门湾文化作了较为深入的研讨,认为三门文化是农耕文化和滨海文化相交叉的一种融合型文化,当前这种文化正处于向现代的滨海文化转型的时期。文化的这种转型趋势是与三门的社会经济转型相一致的。在实施“开发三港,建设三城”的战略下,社会经济正从原来的山谷型向滨海型转变,三门文化的基本格局理当顺应这一变化,我们以为要做好“蓝色文化——以经济转型为依托的现代滨海文化”、“黄色文化——以传统农耕文化为基础的乡土民俗文化”、 “红色文化——以革命精神为内涵的历史文化”三大特色文化。为此,以中国青蟹节为龙头,构建蓝色文化,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已成功举办了四届中国青蟹节,其中不断创新节庆活动载体,举办 “中国海洋论坛”、“金秋蟹乡渔家乐系列竞赛”、“海鲜灯一条街”、“三门青蟹烹饪大赛”、“青蟹宴”、“蟹乡美食节”, 在全县乡镇举办“抓泥鳅、抓青蟹比赛”、“泥马赛滑”、“抓鱼接力”、“划船拉力”、“摸鱼比赛”等等系列活动,集中展示青蟹文化、渔村文化和渔食文化等。实践证明,青蟹节已成为三门人民的欢乐节、致富节、创业节,这极大地充实滨海文化的内涵我们努力帮助乡村挖掘、整合各种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农村文化(黄色文化)资源,真正激发农村文化的内在驱动力。利用节日、节庆及农闲组织村民开展以“农家乐”、“渔家乐”、“三门湾民间艺术大巡游”为主题的文化娱乐活动。举办“欢乐蟹乡,和谐乡村”为主题的三门县农民文化节,举行“民间艺术展演”、“民间戏剧大家唱”、“农民书画摄影比赛”、“民间才艺表演”,举办各类“文艺、科普讲座” 等。有效地实现了传统民俗文化和现代滨海文化对接。以“纪念亭旁起义”为契机,弘扬红色文化,打响县域人文品牌。举行烈士铜像揭幕仪式,开展“情系红色亭旁”系列关爱活动,组织系列文艺创作活动,开展“革命精神代代传”系列爱国主义教育活动。通过系列活动开展,大力弘扬了革命精神,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激发了全县人民的创业创新热情,推动了三门红色旅游文化的发展,打响了“浙江红旗第一飘”品牌。这些活动使广大民众真正参与其中、乐在其中。使公共文化服务有效地发展。
    三、建立有效的公益文化服务机制的几点建议
    在落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益性的工作实践中,我们虽然做出了一定的成绩,但需要从更高层面上来促进它的完善。
    1.政府要有效制定实施方案,努力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精神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刻认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有重点分阶段地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抓紧抓好。作为一个欠发达地区,在考虑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的时候,把工作重点放在经济发展上是无可非议的。但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文化建设应该同时上,。首先要从思想认识上破除“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加大宣传力度,让社会各界人士特别是各级领导从“文化是虚的,只有经济才是实的”这一片面的认识中解放出来,确立文化是“第一竞争力”的观念,不断深化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方向、发展动力、发展格局的认识。要改变原来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理念,要强调不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文化自己也要唱戏,并且唱大戏,。同时,也已经到了“经济搭台、文化唱戏”的时候了。其次,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及早的制定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方案。地方政府应该采取跨部门的形式,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领导机构,做好前期的调查走访、摸底排类工作,以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文化馆、乡镇文化站的功能为重点,逐步建设我县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培育内生机制,发展农村公益文化服务,促进城乡文化统筹发展
    农村自从人民公社解体之后,又回归家庭小农生产,公共意识及合作精神极端缺乏。所以,要重视和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首先,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基地在农村,主角是农民,这就需要农民积极主动、发自内心地组织与参与。其次要充分利用和合理引导宗族文化的功能,真正实现农民的文化归属感。,使广大群众以自己熟悉的文化习俗来培育自身的参与度。第三,要充分发挥农村文化能人的作用,抓好农村文化户培育,打造一支属于农民自己的文化骨干队伍。最后,要注意发挥农村社会文化类民间组织的作用。特别是通过现有的村级老人协会和文化俱乐部的活动,让农民有一个公共的、适合他们需要的交流场所,在活动中增加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品味生活的乐趣,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由于这类活动所需的资金并不大,特别适应欠发达地区农村的文化活动开展。
    3.建立有效的考核机制,促进公益文化服务建设全面实行。
    在考核机制上要改变地方政府的政绩考评机制,建立与乡镇政府、部门新职能相适应的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将农村文化独立列入各级政府预算及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内。如我县已经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和保护工作纳入乡镇的考核指标,同样的在“小康生活”和“和谐社会”的两个社会考核指标中分列了文化建设指标内容,。在条件成熟时,可以像深圳市一样,全面的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有关指标建议量化纳入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这样才能促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实行。
    4、增强服务意识 ,弘扬奉献精神
    由于公益文化服务事业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以非营利性为目的,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它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国家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各级政府,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地方政府,在构建和谐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过程中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然而,作为文化馆的干部职工更要增强服务意识、弘扬奉献精神。首先,要竭尽全力为广大人民群众、为社会服务。在开展公益文化服务中,我们不能把公益文化政治化,不能把公益文化服务口号化,更不能把公益文化服务文体化。其次,要坚持始终把人民大众作为文化服务主体。社会主义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大众的文化;文化来源于人民、属于人民,必须服务人民,惠及人民。其三,文化服务的内容载体要丰富,符合基层特点,贴近群众需求的文化产品数量、种类要多,以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丰富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内容、优质的文化方式,为民众服务,促进公益文化服务方式的多样化、社会化。其四,服务人民大众,首先要有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弘扬奉献精神,只有同人民群众心连心,服务才会自觉、才会到位。全体干部职工要紧密结合公益文化服务功能,自觉、勤奋、认真地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积极弘扬“铺路石”精神。
当前,公益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正逐步加强,探求一条与当地实际相符合的途径是一个重要的任务,简单的套用上级的原则,只能在形式上取得所谓的“政绩”。只有联系当地的实际,走出一条有自己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之路,才能真正取得成效,这点对欠发达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2011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