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组建农村文化特派员 改善基层文化民生

上传时间:2010-08-03  浏览量:3738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是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文化工作会议精神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效途径,意义十分重大。近年来,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与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仍有很大的距离,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不良文化”在农村滋长漫延等问题依然突出。
    针对这一现状,三门县从落实“文化为民、文化惠民”的要求出发,大胆创新文化人才工作机制,精心组建“农村文化特派员”队伍,积极引导文化人才以“驻点联村”的方式开展文化服务,有力促进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这一创新做法,获由中国群众文化学会和中国文化报社联合授予的全国首届“群文品牌”荣誉称号。省委宣传部、市委主要领导对此作出批示,要求精心培育推广,使之成为推动农村文化发展的好载体和好品牌。2009年4月份,在全国基层文化建设现场会上,我县组建“文化特派员”队伍这一做法在会上作交流。
    一、基本做法
为切实抓好这项工作,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特派员作用,三门县印发了《三门县农村文化特派员工作方案》和《关于派驻三门县农村文化特派员的通知》,明确了选派条件、工作职责和考勤方法等,并着重抓好了三项工作。
    (一)整合资源,精心组建“文化特派员”队伍。以提高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为目标,按照双向选择的原则,认真选派农村文化特派员。一是立足资源,精心选才。深入挖掘本土丰富的文化人才资源,在此基础上精心组建一支由县乡文体干部、各类文艺协会人员、学校艺术类教师以及文化志愿者组成的“文化特派员”队伍。二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先后举办3期“文化特派员”培训班,对53位文化特派员进行上岗培训,同时设立“特派员活动中心”,定期开展各类座谈、联谊交流活动,切实提高特派员的业务水平。三是因村制宜,择优选派。在选派过程中,立足农村文化发展实际,注重把各个村的特点与特派员的特长结合起来,做到“因村派人、因人定村”。
    (二)突出重点,深入开展“文化惠农”活动。充分发挥文化特派员“四大员”(调研员、教练员、管理员、组织员)作用,深入开展“三大文化惠农活动”,不断满足农民群众多方面、多样化的文化需求。一是开展“师带徒”活动,培育乡土“文艺明星”。在每一个派驻村,精心挑选数名有专长且热心公益事业的文艺骨干分子,对其进行重点培养,并采取以点带面的方式,发展一批“文化示范户”和“民间艺术能人”。二是开展“办实事”活动,解决农民“文化温饱”。积极引导农村群众向上争取文化项目,切实抓好“农家书屋”、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大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着力为农村群众办好文化方面的实事好事。特别对一些偏远乡村和农村特困户,尽力帮助他们实现“五个一”文化低保,使他们拥有一份常年性适合的读物、一件基本的视听设备、每月参加一次文化娱乐活动、每月观看一场电影、每季度看一场戏。三是开展“种文化”活动,传承民间“草根文化”。动员各联系村广泛建立文化团队,鼓励各种形式的农民自办文化,以农民“自创、自演、自乐”的方式,不断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积极引导当地农民参加村、镇、县三级民间民俗表演活动,努力使“种文化”成果在展演中得到传承和发展。
    (三)强化保障,积极构建“联动帮扶”机制。一是建立多方投入机制。采取政府出一点、向上争取一点、企业单位捐一点的办法,建立农村文化特派员专项经费,为他们开展农村文化服务提供资金保障。二是建立结对共建机制。以“百村结对共建”活动为契机,动员各派出单位每年与结对村开展2次以上文体活动,帮助解决1个以上文化项目建设,着力形成“派出单位+文化特派员+农村”的联动帮扶模式。三是建立创业承诺机制。要求每一位文化特派员驻村后,向村民公开承诺派驻期间所要实施的文化实事项目,然后将其承诺以书面的形式在村内公示,以便接受群众监督,切实提高工作实效。四是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每年开展一次“十佳农村文化特派员”评选活动,对工作业绩突出的农村文化特派员进行表彰,不断激发他们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二、主要成效
    (一)培训了基层文体骨干。针对农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特别是基层文化生活贫乏的状况,100名“文化特派员”深入联系村,开展走访调查,发现各类“民间艺人”,培训文体骨干,组建文体队团,经常性地开展各类小型文体活动。如在海游镇前郭村,与县城一样,村民们也组织起了腰鼓队,唱起了越剧戏,兴起了排舞“热”。目前,在文化特派员的带领下,各联系村已建成120多支群众业余文化队伍,200多名基层文化骨干活跃乡村,38名“民间艺人”脱颖而出,其中有4人被确定为台州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在基层文化骨干的带动下,农村文艺创作精品不断,2009年,《金秋蟹乡黄》、《走进时尚》等一批由农民群众组队参加的表演节目获得了台州市“百镇千村种文化”优秀节目展演大奖。
    (二)盘活了基层文体资源。针对基层文化阵地利用率偏低的情况,文化特派员进驻农村后,协调各方关系,综合各类基层文体资源,提升人气,盘活资源,提高基层文化俱乐部利用率。如珠岙镇西陈村的基层文化俱乐部,整合了村办公楼、村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云林影院”、村远程电教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等多种功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基层文化俱乐部的作用。农村文化特派员在盘活基层“硬件”资源时,更将县级文化部门“送文化”的“软件”资源以最佳方式配置至联系村,并创新做法,将“图书漂流”方式引入联系村的“农家书屋”。2009年,全县共完成送戏下乡100场,送放电影下乡2900多场,送图书20000多册,基层文化资源“活水”常流。
    (三)丰富了基层文体活动。围绕党的重大理论学习教育活动,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以及各类节假日节庆,文化特派员积极主动指导基层文化俱乐部开展文体活动,如活动组织策划、作品创作编排、节目排演指导等,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特别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宣讲活动中,文化特派员发挥自身优势,结合十七大精神内涵,创作了“三句半”、“三门道情”宣讲段子,使十七大精神在农村各地广为流传,深受农村群众喜爱和欢迎。同时,广大文化特派员充分利用自身的特长和部门优势,组织开展了农民文化节、农民运动会、“文艺老区行”、乡镇“种文化”联谊晚会、全县农民排舞比赛等一批特色文化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在文化特派员的影响下,基层文化爱好者越来越多,群众参与文体活动积极性越来越高。2009年,文化特派员联系村共举办各类文体活动近200场次,各类队伍人数约3000多人,人数最多的一支队伍(高枧村排舞队)达300多人,参与活动人数达10万多人次。
    三、几点启示
    (一)文化特派员可以作为企业“文化反哺”的间接渠道。三门文化特派员的成功运作,离不开台州绿岛控股有限公司的“种文化”发展基金。同时,文化特派员通过开展卓有成效的工作,间接地起到了绿岛公司“文化反哺”社会的公益效果。这也为我们提供了一条思路,企业“文化反哺”社会,不仅仅可以“实物捐赠”、“演出买单”、“村企共建”等直接方式,也可以设立“种文化”基金,通过“文化特派员”的形式,鼓励更多的文化艺术人才支持基层文化建设。
    (二)文化特派员可以作为政府“文化下乡”的有效补充。政府每年开展戏曲、电影和图书“三下乡”活动,给基层群众“送文化”。在“送文化”过程中,文化特派员发挥文化“引导员”作用,将政府的“送”与百姓的“需”最大限度进行匹配,尽可能地避免“送”“需”脱节。如,花桥镇花桥村大部分村民从事青蟹养殖和柑桔种殖行业,通过花桥村文化特派员的信息反馈,去年的“送图书”下乡活动中,县图书馆专门配送了种养殖类书籍,有效地满足了村民的阅读需要。
    (三)文化特派员可以作为基层“文化繁荣”的活力因子。通过去年一年的实践证明,文化特派员能够有效地带动当地群众性文化发展和繁荣。文化特派员通过驻点联村“种”文化活动,以“1×10×10”的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村民心里的参与文化活动愿望,带动了大多数村民参与文化活动。如,泗淋乡鹤井村通过1名文化特派员以“师带徒”方式,带动10名村级文化骨干,每名村级文化骨干又带动10名村里的文化爱好者,快速有效地形成了基本固定的文化活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