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基层农村 “种文化”的探索——浅谈海游镇前郭村与王家村“种文化”结对帮扶的实践

上传时间:2010-05-06  浏览量:3904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的物质文化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农民的精神生活却相对匮乏,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农村文化建设十大工程”,中共三门县委也专门下发文件,把“种文化”列入当年宣传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此项活动促进了全县广大农民积极参与,充分展现了三门农村文化面貌,同时也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一份活力。但笔者发现这一活动由于村财政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出现了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但通过强弱结对帮扶,可以改变这一状况,达到全面开花的效果。
 
一、三门开展“种文化”活动呈现的良好局面
 
    2008年三门县委县政府开展农村“种文化”活动,从文化和教育系统中抽选出53名有文艺专长的人员为首批文化特派员,下派到基层,传播先进文化、挖掘民间艺术、进行文艺辅导、组建各类艺术团队,把文化的种子播到农村,2009年第二批又增派到100名文化特派员,一年多来,“种文化”的种子在全县遍地开花,成果丰硕:一大批积淀丰厚、形式独特的民间艺术得到了传承,一大批各具特色、各有专长的农村文化队伍得以发展壮大,“种文化”也随之充实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如海游镇前郭村,在全县各地兴起农民“种文化”活动后,排舞、健美操、腰鼓、太极拳等一大批种文化活动在该村生根发芽,并日益发展壮大,村民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也找到了自我展示的机会。前郭村的一位77岁老人麻彩娇说:“我以前身体很不好,有心脏病、关节炎,在参加村里“种文化”活动后,学习了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还有广场排舞,身体好多了,烦脑也没有了”,前郭村的一位村民这样说:“以前送文化下乡,我们只看别人表演,现在‘种文化’不但我们人人都可参与,而且还可上台表演,麻彩娇因年纪大这次没被派到邻村去参加‘种文化’联谊活动,在家很伤心呢!”通过“种文化”活动后,前郭村的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落后的、陋习的文化不见了,代之以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早上练拳练剑,傍晚唱歌跳舞,白天进厂挣钱,邻里关系和睦了,社会风气得到了净化。
 
二、海游镇开展前郭村与王家村“种文化”结对帮扶活动
 
    在“种文化”活动中,前郭村文化基础好,起步早、发展快,取得了令人嘱目的成绩,该村的“种文化”活动得到了省市县领导的肯定。海游镇的文化特派员以前郭村与王家村结对“种文化”尝试,实现了以强村带动弱村、达到了以先促后、联动帮扶的目的。10月1日晚,王家村与前郭村开展了首场结对“种文化”联谊活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一是为大力弘扬民间文化,传送优秀文化“种子”,共建和谐新农村,增强民间喜庆、欢乐、祥和的氛围。王家村民们聚集在一块空地上,观看由前郭村与王家村村民带来的结对“种文化”表演,给王家村的村民男女老少不但带来了欢畅,还带来了团结、友爱的气氛。
    二是促进了两村相互交流和学习,增进两村的友谊,从而更好地推进“种文化”工作。活动中,两村干部还各自介绍了本村“种文化”工作的做法、经验和体会,并且两村结对后,在今后“种文化”中相互学习、和开展活动作了表态发言。
    三是为了拓展视野,转变生活观念,为村民崇尚健康、文明、高尚的生活方式服务。王家村民们观看前郭村村民所表演的节目后,他们很羡慕地说:“前郭村的村民有的已60多岁了,这么大的年龄,学了这么多的东西还来参加表演,真了不起!”对王家村民启发很大,这不但让他们大开了眼界,而且确实让他们心也动了起来,让王家村的干部和村民们从思想上有了很大的转变。
    行之有效的结对“种文化”在王家村启动,经两村的商定,从10月19日开始,前郭村的6位村民笫一批到王家村进行义务打腰鼓传教,打算将打腰鼓、秧歌舞、太极拳等“文化种子”一一传播给王家村,以体现两村结对后以师带徒的帮扶传教活动,为王家村花钱请老师分担忧虑。王家村村民说:“‘种文化’活动如要搞下去的话,就先得把前郭村表演的武艺一样一样来学到手。”“种文化”活动让村民产生一种参与文化活动的向往,形成一种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生活氛围的热情。
 
三、前基层农村“种文化”的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种文化”活动深受广大农村群众的欢迎,有的村搞得起来,而且发展很快,但有的村却搞不起来,其主要原因:
    1、文化特派员不能专职使用,在时间精力上不能到位。文化特派员是从文化和教育部门抽选出来的,不仅要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加上乡镇和部门的中心工作,还要应付文化部门布置的面上的工作,任务比较繁重。文化特派员分身无术,只得挤出时间,甚至只能利用晚上时间,到乡下去开展“种文化”工作。有的特派员事业心、责任心很强,“种文化”活动搞得红红火火,但部分特派员由于种种原因,处于应付状态,“种文化”活动起色不大。
    2、资金短缺等问题导致农村“种文化”活动后劲不足。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的日益富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虽然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农村基层文化设施落后,文化资金缺乏,农民的文化生活还十分枯燥。尽管近几年来的一系列文件都作出“农村文化事业经费要纳入各级地方财政预算,保证乡镇每年有一定的文化事业费”等多项具体规定,但由于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分税制后,镇级财政状况仍然不景气,再加上村级由于集体经济薄弱,缺乏资金投入,许多村根本没有文化娱乐设施,加上村民的思想低落,使得村级基层文化发展滞后,导致农村文化建设的后劲严重不足,难以开展“种文化”工作。有的村有体集经济,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也舍不得把钱花在文化事业上,存在着依赖政府资助办文化的思想。
    3、基层农村文化活动氛围不浓,村民在思想和视野上有待开拓。由于农村所受教育的程度有限,大部分群众生活只局限于农活、家务、赚钱等,除此之外,没有追求文化娱乐等意识。农村缺乏文化活动的氛围,村民的业余生活只是看看电视,打打麻将、扑克等,有的艺人甚至把自己的一身文化“武艺”切底地“埋葬”了,特别是农村的一些年龄较大的艺人,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艺术,如吹拉弹唱跳的民间艺人以及剪纸、木雕等非物质文化的能人,如果叫他们演示一下,他们往往寻找各种理由,不会主动演示,使“种文化”工作处于被动局面。
 
四、更好开展“种文化”结对帮扶工作的几点建议
 
    如何开展好“种文化”结对帮扶工作,带动文化弱村“种文化”活动,缩少村级文化发展的差距,笔者认为:
    1、充分发挥农村文化特派员作用,确保时间精力上的到位,为文化种子提供沃土。是文化特派员要扎根基层,与基层群众打成一片,了解本村文化底蕴,重在抓基础、抓挖掘,扶持和培育基层的文化“种子”。 农村不是文化的荒漠,它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乡土文化,要以发现“种子”、挖掘“种子”、和扶持、培育“种子”为主要目的开展工作。农民并不缺少文化渴求和艺术细胞,缺的只是引导、培训和成才的机制。在“文化扶贫”上,“造血”要比“输血”来得更加重要。农村的民俗文化中,各种各样的人才卧虎藏龙,文化特派员不但要耐心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发挥他们在文化活动中的积极性、主动性,更要鼓励他们把健康有益的文化艺术传承给下一代,激发农村自身的文化活力,让这些源于农村、长于农村的文化活动盛于农村。通过对这些健康有益民间传统文化进行不断创新,培育出新的文化幼苗,如此农村文化阵地才会长期繁荣。二是特派员之间相互了解,采取互相合作,以帮扶结对的形式,强村带弱村开展“种文化”,就是把先进、健康的农村“种文化”带到文化基础较薄弱的村去,积极引导和带动文化薄弱村的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文体活动。三是要相关部门要象农村工作指导员一样,在时间、经费、激励机制等方面予以更多的支持。
    2、维护农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倡导村民自办文化。积极扶持农民群众自发组织的文化活动和活动形式,努力使农村文化向基层的农户和农民个体延伸,使农民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使广大农民既是文化服务的对象,又是文化建设的积极参与者。把农村文化建设变成农民自觉追求的行为,农村文化建设才可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破除依赖政府办文化、没有拨款办不了文化的思想如该县的前郭村,由于近年来新农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比较紧缺,支持村里文化娱乐活动力不从心,但村民们自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很高,对参与各种文化娱乐活动非常积极热心,村里配备的音响、腰鼓等各种文化道具、服装都是村民自掏腰包,村里的专管文化干部为村里的文化事业长年累月都是尽义工,从不计个人报酬,村民们学习了太极拳、剑、扇、腰鼓、秧歌等多种门类的文艺活动项目的老师辅导费都是村民自己负担,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3、在村与村结对帮扶活动中,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在农村根植“种文化”,不仅需要经费,更需要我们经常的关心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农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是主动积极的、自发的,要长期保持下去极为重要。要保护好、发挥好、发展好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农民群众成为村落文化的主体,让健康的文化生活占领农村文化阵地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而比较充分地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通过强村带弱村帮扶结对活动,启发和带动文化基础落后的薄弱村,营造人人参与的氛围,需要加以引导。一要保持文化团队人员的团结,队员间以包容的心态开展“种文化”活动;二要推广村与村之间文化交流表演,让他们学有榜样;三要多为他们搭建展示的平台,如通过一些传统的节日:元宵节的灯会,春节的文艺演出等,让农民的 “种文化”活动参与到城市中来,不仅可使农村的文化得以传承,也有利形成城乡文化的共享 和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