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理论园地

阳光普照大地 美丽走进生活-------话说人文美术教学

上传时间:2010-04-22  浏览量:3795

    在以往的美术课堂里,我们对学生控制的太多,限制他们的创造和想象能力的发展。但新课标认为美术课程是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加各种美术学习,尝试各种工具和材料的制作过程……在美术教学中,以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怀,完善学生人格为总要求。我们不能把学生的大脑当容器使用,而且根据中学生的不同潜能与个性灵动处理教学中的问题,做好因材施教。老师是课堂的领者,在全面了解中学生的基础之上,开展比较宽松的美术学习环境,建立互相尊重与合作的美术教学关系,帮助中学生了解自己,树立自信,实实在在的使学生把我们当成他们心中的“大朋友”,愿意和我们接近与交流,也愿意和我们分享他们的成长欢乐……
    美术源于生活,又作用于我们的生活。我们努力解放学生的眼睛,解放他们的嘴巴,解放他们的双手和头脑。将美术教学紧密结合中学生的生活进行实践,贴近中学生的认识水平,使美术教学“人文化”。通过开展与中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美术教学实践,追求教学创新与形式多样,激发中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作灵感,引导学生用“美”的视觉去发现身边的风景,从而培养中学生的鉴赏、表现与综合实践能力,全面提高中学生的艺术素养。将中学美术教学融入社会、融入自然、融入校园文化的现实生活中去,注重学生情感体验的美术学习,以此引导学生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创造生活,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中学生的美术创作应该尊重他们独特的感受,给他们创作的自由度,保护中学生的创造天性,构建民主平和的“人文美术和人文教学及平和的师生关系与融洽的美术教和学的氛围,挖掘学生的美术学习的潜在能力,释放中学生的创造灵感。鉴于对美术教学“人文化”的理解,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一些相关的探试:

    一、在欣赏与评述中开展人文美术教学实践
    美术作品是社会生活在美术家头脑中的反映,是美术家感受到外在的现实生活与内在思想相交融的产物,思想是美术作品的灵魂。对于中学生来说,如何欣赏大师的作品,了解其含义,这就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背景。但在欣赏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人文方法来理解美术作品,人文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它有别于科学领域强调理性分析与论证的方法。长期以来,我们教学过分强调传授为主,剥夺中学生自己体验和理解美术的权利。《新课标》特别强调了体验是艺术课程的学习重要方式。因为体验就意味着学生自主地对美术作品的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意味着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尝试、甚至争论。强调体验,强调学生的理解,就是强调美术教学的过程,强调学生自主的学习。在欣赏评价过程中只有利用人文方法,才能更好培养中学生的人文精神。
    我们在上《走进大师毕加索》时。我们收集了一些关于毕加索的背景资料,我们给学生讲述毕加索简介和他的故事,让学生在全面了解毕索的基础上,然后欣赏他的一些作品,例如:《格尔尼卡》《亚威农少女》、《三个舞蹈的人》等,当我们出示《格尔尼卡》这幅作品时,学生非常惊奇地问:“为什么画家要把人物画得这么破碎的呢?为什么作品中没有一个完整的人?”老师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展开丰富多彩的讨论,在什么情况下,人物会变成这样。经过学生讨论,汇报各组的意见。最后总结:“是因为战争来带的残酷。”老师接着给学生讲述当时德国法西斯空袭西班牙北部重镇格尔尼卡的事件。让学生理解画家以这样的方式绘制了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反动势力洗劫无辜平民的罪行,表现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再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以单纯的黑、白、灰三种的色彩以及半具象的表现手法构成的画面,给人以深沉的艺术感染力。经过学生的讨论,他们会更加关注这幅作品的深远历史意义。如果对画面的背景不了解,学生无法感受到作品的人文精神。老师以画面人物的破碎为切入口,把美术教学变成了一个体验与理解逐步加深的过程。
    那么,欣赏与评述中要更好地体现美术的人文性质,必须注意分析美术作品时不要单方面的讲技法,更要从美术的文化进行分析,把美术作品放到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去学习。只有挖掘美术作品的内涵,与大师对话,才能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同时创设课堂情境为学生提供优化的欣赏空间,渲染一种优美的、智慧的教学,使学生感到特别亲切的情感氛围,让学生的美术活动有机地注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之中。
    如雕塑艺术对于农村中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概念,为了给学生直观的认识,可以给他们欣赏许多的国内外雕塑作品,让学生感悟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是来源于生活,来源于我们生活中的各种废弃的材料,使他们认识到只要在生活中多观察、多发现和发挥自己想象空间,生活中就有许多的东西在我们的手中“变废为宝”,并能创作出造型独特、变化多样的艺术作品。在上《巧用身边的材料》时,我们可以拿出一些普通的长方形卡纸,随意的折、剪、卷能变出很多造型。并把造型自由组合和堆砌摆放,运用穿插与组合等不同表现的技法加以固定,一件纸雕塑作品就做成了。同学们产生了强烈的表现欲望,对手中的卡纸进行折叠、切割、挤压,然后让小组同学内进行自由组合、讨论取名,亲自体验了艺术家们创作中的乐趣和过程,并充分发挥富有个性的想象,创作出比艺术家们更有趣味的雕塑作品。经过欣赏、评述、制作的教学尝试,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并提出更多的创意。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由的欣赏、评术人文空间,让他们在模拟创作中感艺术家作品的美感,体验合作与创作的快乐,感受人文化的美术表现形式,培养学生的多元思维和创新思维。
    老师在指导学生欣赏作品时,不能再以传统观念来要求和衡量,不要给学生现成的答案,要给学生感受、思索、探求、质疑的空间。要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方法,支持学生以他们的标准理解艺术。在指导学生欣赏评价时,要把学生当作主体,充分尊重、调动学生的原创性因素,淡化教师讲授,强学生感受的表达。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采用学生自己评价、学生互相评价、集体评价等多种方法,如欣赏评价学生评述时,若认为好,就请鼓掌通过,没有鼓掌的并说出理由,来帮助他。在评价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更多的欣赏的目光来寻找学生的优点。我们的美术教学具有独特的教育功能,视独创性为课堂的生命,个性为课堂的灵魂。美术教学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发散性思维的求异能力放在首位,以寻求创造表现,使学生心理趋于和谐,达到审美教育的完善,培养学生以审美的特殊之眼去感知,在欣赏时以审美联系去想象,产生丰富的情感;用感悟的心去理解,引发联想,最后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学生的人文美术欣赏和评价是一个动态的充满灵气的个性化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参与欣赏和评价的始终,是学生美术的学习充满个性与表现个性的活动。老师要大胆面对学生的想象,爱标新立异和独特见解的中学生,充分挖掘其异想天开中的合理成分,使学生敢想敢说,敢作敢为,让他们在梦想的大海中畅游,在梦想的蓝天上飞翔,从而又一次促进学生和谐、健康地成长。
    二、挖掘优秀的传统美术,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甚至意识到传统文化是“新时代构建国家与民族先进文化的基因 。”优秀的传统美术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学习阵地,应该让学生知道传统美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足迹,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就让中学生知道民族与民美术在历史发展中的独特作用,引导中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许多传统手工美术,例如:泥塑、剪纸、皮影戏、年画、刺绣等,这些又被称为“草根文化”,即农耕社会留下来的民间美术正在远离我们的视线,将面临消亡的危险,面对这些“母亲文化”进行搜集、记录,甚至学习优秀的传统美术是历史性的责任。为此,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可充分发掘和利用当地的民间美术文化资源,组织中学生采访当地民间艺人和其他传统美术的继承者及收集记录他们的宝贵资料;也可由中学生描绘和制作有关民间美术的作品。
    我们在上《民间玩具欣赏》时,都是属于传统美术的欣赏课。以中学生最熟悉的民间玩具拨浪鼓着手,让学生上来玩一玩,比一比看谁敲的声音最好听。老师再小结:古时的人真聪明,用两个小圆锤挂在鼓的两边,就能发出有节奏与连续多变的声音。设计这样的活动体现了学生自主性,也体现了学生在玩中学。接着再引出风筝、面具等。面具是中华民族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民间工艺,颜色鲜艳,造型独特。再谈民间艺人是怎样制作面具的步骤,让中学生深入了解祖国传统文化艺术。再次引出其他民族的民间玩具,如阿福、布老虎、泥猪、虎头枕等。问学生在北方老百姓家里的小孩睡床上都放有虎头枕,可老虎这么凶恶,为什么老百姓还要用老虎的形象做虎头枕呢?让学生思考回答之后,老师再讲述关于它的传说。在民间传说中有虎吃鬼的故事,因此小孩子睡在虎头枕可以避免做恶梦。其实它是用稻谷、柳絮做枕心,具有清神醒脑的作用。讲述民间玩具后可以再延伸到现代的玩具,让学生在课堂中玩玩摇控汽车等。在美术教学中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美术,也要涉及现代美术的观念与方法,以拓展中学生的眼界和思路。
    大家都知道,中国是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有着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文就如那一粒粒的珍珠,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我们在欣赏评述中也可利用古诗词与中国画欣赏相结合,就能探索到数千年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体验到中华民族最瑰丽的文化精髓,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也是中学生审美素质的主体部分,是衡量他们的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人文素养的高低将直接影响中学素质与将来生活质量的高低。有较高人文素养的人,能够使他的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发展,使学生心理方面也得到比较好的完善。作为人文的美术教育,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享受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情感,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提高中学人文素养。为了更好使学生吸收传统美术中的人文素养落到实处,收到实效,我们采用了以下措施:首先,我们设立民间美术长廊,浓缩传统美术精华。我们在学校的走廊上精选了优秀传统民间美术的图片及图片的说明。让中学生在日常的学校生活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传统文化的熏陶,感受着这短短的长廊中负载着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接着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解读传统文化的习惯,促进他们和谐发展。但当下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流行美术的发展。许多中学生由于受到影碟、网络、广告等图像传媒的影响,中学生在阅读传统文化的习惯上也发生着变化,我们在美术教学中是不能忽视的,同时影响着他们欣赏的口味。对欣赏优秀的传统民间美术需要有长期的文化积累,了解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还要使学生了解民间美术的语言,美术作为一种人文学习,就应该关注中学生的美术阅读习惯。我们利用学生对传玩具感兴趣,引导他们欣赏民间艺人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的判断力和审美人文素养。
    《课程改革纲要》里写着: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传统美术学习,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美术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的知识并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教师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涵养学生人文素养。但我们要从“教”学转变为“悟”学,以学生本身为起点,点化学生的悟性,把学生带入传统文化的学习环境中他们寻找所要的东西。老师用提示、启发等方法去开拓学生的想象和思维,由他们去做广泛的探索和尝试,从而唤起学生自我继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大胆地摸索和探究人文美术教学的规律。

    三、体验当下生活,陶冶人文情怀
    生活是教学的源泉,学生通过观察生活和感受生活,体验来自生活的情感和乐趣,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新课标》正是要求以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来组织他们美术的学习。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身边的美,把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美术经验相结合,尝试用自己喜欢的美术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将自己对生活和美术的理解融于一体。美术表现是认知的内化过程,我们通过学生在欣赏中感受与体验生活,逐渐陶冶学生人文情怀,创设充满人文教学的课堂。新时代的社会是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是追求人性解放的社会,我们的教育也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让美术教学焕发出生命的力量。我们要积极开展人文教学,为学生开辟一块自由和快乐的净土,让课堂充满着爱意和创意,一句话说让它“充满人文情怀”。
    开展良好人文课堂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中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和特定的教学情景,使中学生在情感上受到染化,情感上达到共鸣。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的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随着情境的推进,在自然中进入角色,并体验其情境,从而唤起中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激励他们积极的思维、主动学习美术的欲望,同时让他们在有意和无意间感到创设情境之美。例如我们把美术教室布置成小型学生展览室,在墙上或黑板上,柜子里展示学生各个时期的绘画、工艺、雕塑的作品。如在工艺课上,适当多摆些工艺作品,挂一些工艺制作示意图等,让美术回到学生活。也可以使学生走出课堂,到生活中去体验。学生善于通过感性的方式,在生活中感悟美的事物。我们在一次教学中,由于巧用运用教材,使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使我们对中学生更善于通过感性的方式在生活活动中体验和感悟美的因素,有了新的认知和理解。
    在一次偶然的课间,我看到一位女同学把上衣往自己腰上一系,在走廊上走着“猫步”表演时,给我创设了上课的灵感。于是,我给他们上了一堂《时装设计》,要求学生到生活中收集和利用废弃的材料来制作时装。课前,学生收集的材料很丰富,有包装袋、稻草、一次性纸杯、包装绳、旧报纸等,上课时我引领他们大胆想象,畅谈自己见过的服装款式与特点,然后让他们分小组用多种材料来制作服装。15分钟后,一个个“模特儿”伴随着音乐的节奏走在展台上,学生精心制作的服装真是漂亮,有太空衣、婚纱裙、苹果服……他们其乐无穷陶醉在快乐之中,连下课的铃声也听不见了,引来其他班的同学也赶过来观赏。
    让学生就地取材,又渗透环保人文教学。当今随着地球变暖、大气层的破坏、沙漠化等地球环境问题,以及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和垃圾等生活危害问题的日益严重,保护环问题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话题。也是“生活人文化”美术教学关注的课题。随着日益丰厚的物质生活,但人们生活废弃物越来越多,品种也越来越多,而这之中有许多就可以成为我们美术教学的材料。新课程标准中的“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强调用软、硬泡塑材料以及塑料瓶、废旧织物、废包装袋等媒材,进行设计制作。这就要求我们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让学生因地取材,利用废品,制作一些工艺美术作品。让学生通过自己灵巧的双手,既寻找和收集制作材料,又用一种特殊的资源再次利用来处理现代生活中的垃圾,还有利于环境保护,改变生活环境,减少污染。并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和搜集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就地取材,让学生发现各种材料的质感、形态、肌理等多种美感,进行艺术构思和创作。学生在体验造型愉悦的同时,表达自己对美术创作活动的深刻体验与感受。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于是,我们的教学培养目标并不是让所有的中学生都成为艺术家,而是把美术作为一种育人的载体,让学生在美术教育中自由地创作和自由地发挥,尽情地宣泄他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学生就像似绿色的禾苗,他们的成长需要阳光,需要健康的营养,更需要高素质的园丁充满无私的奉献。伴随着新的课程改革春风,我们相信用“人文”的眼光来提倡“生命”的美术教学,一定能使美丽走进学生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