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非遗保护

浅谈“三门石窗艺术”的品牌培育

上传时间:2007-05-15  浏览量:4245

作者:梅军

    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培育,不仅对非物质文化本身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提高公众保护文化遗产的意识,营造和呼唤保护关爱文化遗产的社会氛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培育品牌就是打造一个城市的名片。近年来,三门县政府根据本县发展进程,积极倡导“品牌战略”,提出了创建“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牌。本文以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石窗艺术”作为三门文化品牌培育谈些个人的思考,以求行家的指点。

一、“三门石窗艺术”作为三门文化品牌培育的基本理由

要培育、打造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选题是关键。首先,其必须具有独特的自身工艺特点和较高的文化艺术价值;其次,能体现深远的历史性和强烈的民族性,其三,须具有较高学术研究价值,同时还蕴涵着可持续发展的潜力。这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的最基本前提。在培育过程中还须对其进行多方面的挖掘、提升,使其更加充实、完善。根据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结果,三门地区整理了有近百个项目,其中有一批极具影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获“基尼斯世界记录”的“杨家板龙”、获台州市“民间艺术”大奖的“花桥龙灯”,反映三门风土人情的“古亭、抬阁、五兽” 、“采茶舞”及民间造型艺术的“木雕”、“剪纸”等,而被列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性试点项目的“三门石窗艺术”尤为突出。

1、三门石窗艺术所隐含的历史文化信息

从历史的文化角度看,宋明儒学中的浙东学派强调的是“实事求是,经世致用”、“学主经世,不忘事功”学术特征,其中蕴涵的崇尚“实用性”的文化品质,其有别于其他儒家学派的“重道轻术”、“道学空疏”追求功名的文化品性。三门湾文化深受浙东学术精神的影响,三门石窗就是在“实用性”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逐渐形成实用和艺术相结合产物,并达到了实用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是浙东学派讲究的“实用性”典型体现。

三门石窗俗称“石花窗”、“石漏窗”,是三门湾传统砖木结构建筑中普遍使用的镂空雕花石窗。其工艺精致、造型多样、内容丰富、寓意深远。据研究,铁器时代,石窗就出现在人类生活中。简易镂凿的石窗在我国的很多地方都有。但精心雕琢有着丰富人文内涵并在生活中大量使用的石窗,则发端和成熟于三门。三门石窗可堪称为东南沿海“艺术石窗鼻祖”。

蛇蟠岛为三门近陆岛屿,是三门石窗的发源地。因采石留下千余个奇异的洞窟(俗称石仓),故蛇蟠岛又有“千洞岛”之称。蛇蟠岛历史悠久,岛内遗有多类新石器时期的工具。唐时,蛇蟠石已得开采,用于民居建筑及古墓构件。宋时,朝廷大兴“花石纲”,州县效仿,蛇蟠石一时风靡,与此同时,三门石窗与木雕窗、砖雕窗同时用于民居及园林建筑中,并形成规模。明、清时期,三门石窗已达鼎盛,外出石匠达500余人,其产品通过海运,远销苏、沪、杭、闽、瓯等地及日本、韩国等地及东南亚国家。至今上海城隍庙、杭州灵隐寺、宁波天童寺及乡村古民居,随处可见其踪影。

三门石窗在各地被广泛应用,石窗工艺的遍地开花,是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一个窗口。也是历史上三门走向东南沿海、走向世界的重要媒介。同时也隐含了三门的历史文化信息。

2、三门石窗的雕刻工艺及表现形式所体现的文化内涵

①. 传统雕刻艺术充分体现其中

三门石窗雕刻工艺综合了浅浮雕、浮雕、深雕、半圆雕、圆雕、透雕等多种手法雕琢而成。并结合石材特性形成了自己一整套的起地、刻线、钻眼、镂挖、打磨技术。多种技法并施兼用,传统雕刻艺术充分体现其中。

②.形制、窗花和布局完美地体现了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三门石窗从形制上分为竖长方形、横长方形(包括半道窗)、正方形、圆形、菱形、扇形、双连窗等,以大众熟悉的几何形图案凸现美学意义,达到雅俗和谐的统一。石窗大多呈长方形,长宽比例为3:2 ,符合造型艺术中被称为最佳黄金分割比律,是数学、艺术和哲理的绝妙结合。

窗花的处理以线条为基本美术元素,实现了窗面的半去半留,保证了采光、通风和承重。在线条的各种艺术处理及与小面积块面的组合中,注入寓意深远的特定文化内涵,使内容与形式和谐协调、舒适悦目。既形成了石窗艺术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展现了艺术内涵的丰富性。使实用性与艺术性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长下横上的布局的固有模式。竖长方形石窗通常镶嵌在较高墙面的下半部,既与墙面整体相和谐,又起到观感上“提起”的作用。横长方形(半道窗),通常用在楼上接近屋顶的墙面上。从审美意义上看,小面积的横向长方形能与屋顶轮廓线形成一种呼应,起到 “点睛”的作用。正方形、圆形一般使用于面积较大的墙面,显出一种独特形式的美感,圆形在祠堂、庙宇中成双成对地使用,更透出一种神秘、神圣感。

3.三门石窗题材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三门石窗艺术”全面反映了儒、道、释三教的民间信仰。在三门石窗窗花中,三教题材皆有涉猎。如儒家的“铁笔犀角窗”、道家的“暗八仙窗”、 释家的“百结如意窗”等。有些窗花题材两教共融其中,如反映道释合一的“文武双全窗”等。

“三门石窗艺术”所表现的高雅与俚俗同在,儒、道、释三家共存,彰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诸子百家的思想在民间水乳交融,互为贯通,也十分贴切的体现出作为一个移民社会的文化包容性,展示了三门湾民俗文化的深厚底蕴。

4.三门石窗艺术集中表现了民俗文化的特点

“吉祥安康”、“状元及第”、“世代封侯”是历代百姓的愿望。三门石窗图案在题材和表现上涵盖了民俗文化特点,其突出体现为:其一,喜庆、吉祥的表现风格,如“吉祥如意窗”、 “龙飞凤舞窗”;其二,基于标志什么就能招致什么的符咒式文化理念,如 “状元及第窗”、“松鹤长春窗”;其三,借物寓意和谐音取义,如 “蝠(福)倒窗”、“世代封侯(猴)窗”等。其愿望和理想真切热烈,绝无消极的表现,无论几何纹、花草纹、鸟兽纹、人物纹等石窗皆如此。

5.三门石窗艺术的研究价值

“三门石窗艺术”在当代有着很高的学术、艺术和社会价值。通过对石窗艺术的研究,可以发掘明清以来东南沿海地区建筑史的原貌,了解三门湾文化的深刻内涵,并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课题研究提供历史的佐证。“三门石窗艺术”把文学、绘画、雕刻和建筑高度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已不仅是某一建筑的附属物,更是凝聚着历史文化丰富内涵的艺术品。无论是从前还是当代,仍然有很高的文学意义和艺术审美价值。石窗图案注重表意、象征和比喻,体现了人民的理想、信仰、习俗和不同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寄托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综上所述,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石窗艺术”所具有的特性,“三门石窗艺术”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把它作为三门“文化品牌”培育,对提高三门的知名度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为进一步地研究、保护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从中也体现了三门历史文化的深厚的底蕴。

.如何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培育

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 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应该加强领导,积极开展宣传活动。根据我们对“三门石窗艺术”的普查、搜集、整理到保护、宣传的实践及总体思路和具体实施中,体会到以下几个方面必须强调的:

1.加强领导,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政府议事日程

①.领导重视 ,职责明确

领导重视是关键。由于文化部门的努力,三门县委和县政府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切实加强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县长亲自顾问“三门石窗艺术馆”、 “三门石窗长廊”的建造方案,落实领导责任,由副县长任组长,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并亲自下农村和文化馆、站工作人员一起在全县范围内对古民居和遗存的三门石窗进入调查。制订了《关于抢救和保护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实施方案》,建立了以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责任单位的协调组织和管理机构,明确了各有关乡镇、有关部门的职责,统一领导、协调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各乡镇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强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领导。

②.积极提倡“品牌战略”

积极提倡“品牌战略”,着力打造城市“文化名片”。近年来,三门县政府根据本县发展进程,努力实施“品牌战略”,提出了创建以“三门核电”为龙头的“华东电力城”的工业品牌、成功举办了3届“中国三门青蟹节”,以“三门青蟹”为标志的农业品牌、努力做大石窗文化,使“三门石窗艺术”冲入省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文化品牌。并把“三门石窗艺术”的系列工作纳入政府部门的年度考核内容,把“三门石窗艺术馆”建设列入三门县人民政府“十一.五规划”的科教文卫体工程。

③.着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态,设立保护点

三门县政府根据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精神,颁布了30个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名录,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加强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着力制止民间个人私收购三门石窗的现象。与此同时,对一批存有较多三门石窗的古村落和古民居实施了严格的保护,设立了1个古遗址、5个古村落、古民居保护点、1个传承基地。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

④.保障经费需求

县财政努力保障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需求。尽管我县目前经济相对落后,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紧缺,县财政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经费不能全盘到位,但也增加了投入力度,解决了部分重点保护项目的基本经费需求。从开展对全县文化遗产的普查以来,先后拨款50余万元,用于普查、维修保护点、征集石窗、图片展览、出版画册等。

2. 加强宣传,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多渠道的参与品牌的培育

①.宣传、展示、传播,扩大社会影响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应该着力加强宣传、展示、传播力度,扩大社会影响,普及文化遗产知识,增强全社会、全民众对保护文化遗产的认知度和参与度。为此,县文广新局利用报刊、广播、电视、图片展览等形式,全面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特别是为打造“三门石窗艺术”品牌,宣传其在中国文化史、艺术史及建筑史的地位和作用,增加人们对三门石窗的保护意识,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一,拍摄“三门石窗艺术”专题片,在当地及台州电视台多次播放;其二组织有关人员撰写文章、拍摄照片;其三,制作精美宣传版面,在台州各县市巡回展出;其四,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日”举办石窗专题展览、散发宣传资料;其五,在“三门中国青蟹节”闭幕式文艺演出中,以“三门石窗艺术”为题材,编排文艺节目《窗艺石韵》等。通过多方面、多形式、多渠道的宣传,不但提高了“三门石窗艺术”的知名度,也提高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认识。

②.加强队伍建设,注重遗产研究

在培育品牌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遗产的研究工作,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民间研究保护组织,积极配合政府职能门开展工作。为此,文化部门组织成立了由部门领导、专业人员和民间艺人参加的“民族民间艺术研究会”和“三门石窗艺术研究会”,还在各乡镇成立了由政府、文化干部和村民组成的“三结合”小组,负责对古民居和遗存石窗的保护。经政府、主管部门、社会力量的多方努力,目前已经收集石窗实物300余件,编辑了由浙江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凝固之美——三门石窗艺术的文化品读》画册;在《人民日报》、《浙江工艺美术》、《浙江省群众美术理论》、《浙江日报》、《联谊报》、《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中国民间美术全集》、《浙江画报》、等报刊、辞书发表了三门石窗研究文章25篇,照片数十幅;拍摄石窗照片近2000幅;同时组织老石匠对石窗制作工艺进行研究、挖掘。

③.政府、部门、社会共同参与

我们对非物质文化品牌培育的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唤醒大众对传统文化的记忆和情感。中国民俗学学会理事长陈勤建教授说:大众对民族文化的认知、兴趣和参与,是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的最重要的力量。所以,我们应该倡导在坚持政府投入为主的前提下,积极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引导民间资金进入文化遗产保护开发领域,充分发挥社会各方力量的作用,共同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对此,三门县文化部门为打响“三门石窗艺术”品牌,和有关部门、单位紧密携手。目前,已经和三门湾旅游开发公司初步达成协议,计划在石窗发源地蛇蟠岛建造“三门石窗艺术馆”、保护开发三门石窗采石遗址,以文化名牌促进旅游产业,以旅游产业推进文化名牌;同时和县新城委合作在县城新区民族公园区块建造“三门石窗艺术长廊”,此项目可行性方案、图纸设计已经初步完成。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品牌培育中的危机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传统性、民族性,这些特性是它的亮点同时也是它的弱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育民族民间文化品牌;提高大众思想认识;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这样基本道理似乎人人都懂,但实际上并不如此,在当前在文化品牌培育过程中还存在众多的挑战,使培育过程产生了令人担忧的危机。

1. 追求时尚,忽略民族文化

在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在年轻一代对时尚的追求的同时,我们遗憾地看到了一种让人忧虑的现象,那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审美冷淡。这种冷淡,正影响着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记忆,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审美观和创造力,影响着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田青说:“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也许有一天中国实现了现代化,但却不是中国化了”。所以,我们应该认识到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就是我们文化的世界性。如失去了民族的特性就会失去我们的根。在与国际接轨的同时,更要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2.注重“物质性”,轻视“精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同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两个方面。其“物质性”方面需要我们保护,其“精神性”方面更需要我们发现并重新认识它们的价值。这种价值,是文化的价值,而不是经济的价值,“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口号正是反映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价值。随着“三门石窗艺术”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三门石窗被一些“唯利”者大量收购,造成三门石窗的严重流失。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的特性,一旦消失,就会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我们这代一人,特别是文化工作者应认真负起责任,要充分认识到保护、抢救工作任重而道远。

 

3.危机四起,后继乏人

由于历史、自然灾害、人为及社会发展等因素,三门石窗在历史的风雨中正面临消失的危险。其一,由于年久风化和台风、火灾等原因受到毁损。其二,因“文革”期间不少石窗图案被斥为“封、资、修”而被捣毁。其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和民族民间艺术保护的矛盾不断增强。随着欣欣向荣的新农村建设不断完善,一座座高楼大厦的兴建,人们对建筑理念的更新,现代建筑材料的广泛使用,金属门窗、玻璃门窗取代了石窗。旧城改造和民居拆迁,遗存石窗、古民居的保护难度增加。因此,如不着力抢救、保护,仅存的石窗将遗憾地湮没在一堆瓦砾之中。其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石窗艺人无以为业,老艺人年事已高,后继乏人。培养传承人迫在眉睫。

4. 保护经费严重不足

理论上虽然强调的是“物质、精神”同时抓,但具体实施的是真正的“物质第一、精神第二”。三门作为一个经济欠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压力很大,加上三门正处于一个山谷形的城市向现代滨海城市的转形期,各种社会事业所需要的经费十分短缺,文化事业经费更为紧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经费严重不足,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门石窗艺术”品牌的保护、研究经费到位差距很大。政府投入有待加强。

总之,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民族的根,培育文化遗产的品牌就是培育我们民族的本。人民群众既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者、传承者。我们感悟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工作中,加强宣传,打造品牌,对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振奋民族精神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在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培育还刚刚起步,尚有许多未被认识的必然王国需要我们去探索、去发展,我们将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着力突破,创造新的成绩。

------ 获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征文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