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非遗保护

浬浦跳马

上传时间:2007-06-05  浏览量:4401

    浬浦跳马起源于福建莆田一带(经考证,浬浦村林姓大族由莆田移居于此),在明末清初传入我县,流行于沿江区(现浬浦镇)一带乡村,一直沿袭至今。每逢新春元宵佳节,四邻八村均前来邀请。传说五兽属上天下凡,有造福民众、平安吉庆之祥瑞。一来欢庆当年五谷丰登,二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跳马灯以马为首,由狮、麒麟、犀牛、梅花鹿、白象五兽组成。由六名彩旗手开道,一名手持高照(领头)导引,五名骑着五兽的孩童串阵(即起舞),乐队配有长号角二支及锣、鼓、钹、小锣等打击乐器伴奏,五名孩童边唱边跳。演唱用《对子》、《孟姜女》调配曲,演唱内容以当年新风新事为主,同时伴有“花鼓”、“看相”、“折子戏”等民间艺术表演。五兽跳马道具、马鞭,各兽颜色不同。祖辈传承人因年代久远无从查考,已知的已有四代,最早的第一代为清代的郑志庆。

  “浬浦跳马”除拥有其它民间舞蹈的共同特征外,还有自身的一些特征:内容的地方性,“浬浦跳马”因马而舞,其舞蹈的内容都是围绕着传统故事而展开表演;手法的多样性,其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以舞为主,加入了戏曲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舞、歌和言白三者相互融洽又相对独立,有别于其他民间舞蹈;主题的鲜明性,跳马主题鲜明,展示的是一年丰收后全民同乐的情景;演出的灵活性,道具精巧,设备简单,跳马表演不拘一格,便于走乡串村,在村口晒场和祠堂等地均可演出。其历史价值在于印证了浬浦镇的历史,见证了沿海一带历史文化的底蕴,为研究三门湾地域文化提供历史佐证。

  沿江(浬浦镇)一带乡村每逢元宵佳节,到处挂有五彩缤纷的五兽灯、龙灯、串灯、鼓亭、腊柴灯等民间艺术欢度新春。浬浦跳马盛于民国初期,解放后至2000年前停止活动。2000年由文化干部林辉达同志搜集整理,重新挖掘,2002年参加第一届三门·中国青蟹节民间艺术展演。2004年在浙江省民族民间艺术普查中,再次挖掘排练、录音整理、影像拍摄等。2006年参加县元宵节民间艺术展演活动,从此该民间艺术重放光彩,2007年列入三门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2009年6月,浬浦跳马列入第三批台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