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文化时空

陈为群:二十载痴心坚守基层文化

上传时间:2009-09-28  浏览量:1266

     陈为群从小就是个伶俐的人,学校唱歌、表演总有份,但或许那时跟文艺缘分浅,16岁时便跟随一位师傅学习油漆木雕,从此远离文艺表演舞台。只是他的心始终牵挂着文艺,闲暇之余跟着民间艺人学习胡琴、曲调。年少是资本,又愿意下苦功,数年后,二胡、笛子等十八般乐器,陈为群居然样样精通。

  1984年,乡镇招收文化员,有文艺特长的他幸运地成为其中一员。原本指望能尽其所能,在群众文化传播上贡献一份微薄之力,却苦苦等候20年,直到本世纪初,才重见基层文化兴盛的壮观场面。此时,陈为群年已半百,但文化事业的大好前景让这位执着坚守的汉子,终于看到大展身手的机会,从此,披荆斩棘,在传播精神、传承文化的道路上留下一道美丽的风景。

非遗普查:留住农村的文化脉络

  2007年,国家决定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在陈为群看来,这是文化繁荣的一个征兆,他兴奋不已。长期的文化工作,使他早已明白农村文化源远流长,但很多文化遗产快成“绝响”,如果不及时挖掘、抢救,必然会消逝。然而整个普查工作量大面广,村一级普查员又存在年龄大、文化水平低等问题,如果想要顺利铺开工作,颇费周章。

  “我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谁也不理,花很长一段时间钻研了普查工作的相关要求,终于吃透了每个环节。”陈为群说,之后他召集普查员,召开座谈会,把“闭门修炼”的成果告诉与会者。“虽说时间短,工作量大,但对内容已一目了然,大家只需按部就班。”陈为群说,具体的普查、记录工作,只是一个体力活,撑一撑就能挺过去。

  当时正值夏季,天气闷热干燥,陈为群开着一辆破旧的电动车,从东村绕到西村,哪里需要他,他就出现在哪里。热了,用衣角擦擦汗;渴了,随口喝点水,白天农民忙,他就选择晚上去,或者直接下田间地头,总是把各种素材搜集到手才安心。

  因为患有严重的颈椎病,陈为群常常感到头痛头晕,以往能躺在家中休息一会,但普查期间,只能吃几片止痛药,咬着牙硬撑着,由于太忙,三个多月没有一个休息天,办公室便成了家。他又是做事严谨之人,只要有一点蛛丝马迹,就追本溯源。有一次,他听说鹤井村一位70多岁的民间艺人会唱莲花调,就匆匆披了衣服,开着电动车飞一般驶去。可老人怕羞,始终不愿口吐“真经”,陈为群软磨硬泡,终于让老人开了“金口”。

  收获是对付出者的最大奖励,由于表现突出,他被评为省、市两级先进工作者。“其实也没什么,我是本地人,又工作多年,面孔熟,是大家给我面子。”陈为群谦虚地评价自己的工作,但在他心里,依旧留有遗憾。那年,父亲重病住进县人民医院,因为普查工作忙,难以两头兼顾,作为孝子的陈为群最终没有陪父亲走完最后一段路,留下深深的遗憾。

男子排舞队:须眉何需让巾帼

  2008年对普通大众而言,最流行的一个词就是“排舞”。谁也没料到,排舞“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在短时间内风靡全县。但这项活动,却只在女性当中流传,男人成了旁观者,最多在边上喝彩。

  “为什么跳舞的都是女同志,没有一个男人?”陈为群的脑中打了一个大大的问号,他在私底下询问村民时发现,农村的一些男性对排舞并不排斥,因碍于面子,怕遭讪笑,而望而却步。摸清原因后,陈为群心里有了底,决心打破这个心理怪圈,组建一支男子排舞队,取名“渔家汉子”排舞队。

  想法付诸行动,最难的是第一步。陈为群到处物色人选,有人想不明白,或反驳或调侃地说:“跳排舞是娘们的事,大老爷们跳什么排舞。”“不去,不去,谁跳啊,脸都丢死了。” 也有不少人当初同意,可到排练时,却临时怯场,逃之夭夭,人选久久无法确定。陈为群心里着急,但经过他耐心细致的工作,最终凑成一支由20多名小伙子参与的排舞队,随后,他又专门请了当地幼儿园老师进行指导。

  因为小伙子们都有工作,平时忙,训练时间少,又因为有些人排斥排舞,刚开始的训练开展得并不顺利。当时队中有一位小伙子刚刚从事理发业,他的师傅认为男子跳排舞不务正业,心里有成见,甚至抛下狠话:“要么跟我学,要么跳排舞,只能选一个。”弄得小伙子左右为难,陈为群得知后,亲自上门沟通,终于博得师傅认可。

  青年人心性好动,为让他们认真跳好排舞,训练前,陈为群会准备一个篮球,供他们娱乐;训练休息期间,则唱几首小曲,为他们解闷。“萝卜”加“大棒”,软硬皆来,这才把这群“散兵游勇”的心揉成了团。而在数月训练中,大家也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在县第三届农民排舞比赛中,“渔家汉子”排舞队在群芳争艳的排舞中脱颖而出,夺得一等奖,观看的百姓也是啧啧称奇,这让陈为群非常欣慰。此后,“渔家汉子”排舞队被邀请参加2009年县团拜会,还在今年4月份的台州市第四届农民文化节开幕式上一展风姿。

白搭宣讲:让百姓听懂高深理论

  “阿群你下村来了,坐一坐,给我们讲讲最近国家的动态。”如今,陈为群一下村,许多老百姓都会这样招呼,让他讲一些时政新闻,这都是去年他“白搭宣讲”时留下的成果。

  前年十七大召开后,全县上下掀起宣讲十七大精神热潮,作为乡文化员的陈为群也开始琢磨:如何让老百姓听懂并理解十七大精神?长期的农村基层工作使陈为群意识到,只有宣传员真正读懂、悟透,并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宣讲,才能使精神真正落到实处。

  为此,他把十七大报告通篇看了十几遍,细细钻研每字每句,重点学习关于“三农”和民生相关内容,先后整理资料达到30多万字。在打下良好理论基础后,这才开始逐村宣讲。

  与别人宣讲不同,他走的是“下里巴人”之道,即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宣讲。期间,又组建一个音乐小组,自编自演方言快板《家乡巨变展新貌》、道情《歌颂党的十七大》,改编《越剧清唱》、《器乐合奏》等,充实宣讲的内容和方式。

  宣讲时,他很少用官话,中间往往插进几个民间故事。村民们乐意听这些故事,常常把他围得水泄不通,等他一唱三叹,娓娓解说后,村民兴致逐渐高涨。趁这个时机,他重续话题,接着宣讲十七大精神相关内容。这种宣讲方式,内容新颖,方法独特,村民们渐渐对十七大精神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陈为群最为人称道的是他亲民、近民的独特魅力。每到一个村,他的开场白抑扬顿挫,非常有特色,往往一句话就能吸引所有人的目光。现在许多村民都还记得他那句“台州阿福讲白搭,今天阿群也讲白搭,讲讲十七大精神”。“阿群”这个亲切的称呼就是从那时叫起来的。

  采访手记:陈为群现在每月工资只有750元,用他的话讲,还不够他抽烟。在过去的这些年里,也曾有数家企业想以高薪聘请他,但均被他婉拒。询问原因,他只是淡淡地说:“我啥也不图,只希望我能为农村文化事业做些实事。”正是这样的精神,陈为群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守候了20年,并将继续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