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文化时空

激活文化之泉——记县文化馆馆长梅军

上传时间:2009-08-29  浏览量:1396

激活文化之泉
——记县文化馆馆长梅军

 


 

建国60周年
典型人物

  在台州美术界,他是不可多得的艺坛奇葩,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创作经验,被誉为台州油画界拓荒者之一。

  在我县的这块文化土地上,他又是才高、胆大、心细的群文工作者,建艺术中心、三门石窗艺术馆,成立了台州市第一家影视公司……他锐意创新,使我县群众文化从点到面,连块成片,不断从普及走向提高,真正激活了文艺创作的一潭春水,引得百花齐放。

  他就是县文化馆馆长梅军,无论是作为一名艺术家,还是文化战线的排头兵,他都醉心其间,矢志不改。当记者采访时,他却十分低调,反复说自己很平常,只是做了应该做的工作。

  “成功之道无他,惟悉力从事你的工作,而不消存沽名钓誉之心。”先贤的话,在他身上得到了最好的印证。

耕耘不辍,尽显守土本色

  梅军的办公室有三多,与文化有关的书籍资料多、工作往来的客人多、每日必吃的药片多。“不是在工作,那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说起自己的领导,单位职工感触颇深,“他是个十分认真,敢想敢做,并且要做就要把它做好的人,经常废寝忘食,现在都积劳成疾了。”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文化馆的工作是“闲”活。但梅军永远也闲不下来。当他被组织任命为馆长后,坐在1986年建成的、略显寒碜的县文化馆办公室里,面对要啥缺啥的窘境,就再也坐不住了。

  手上只有向省有关部门“讨”来的20万元钱,能做什么呢?建文化艺术中心。这个大胆的想法一提出来,就受到了许多人的质疑。有热心人私底下对他说:“你干嘛要去操这份心。”但梅军却认为,目前正处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的渐进阶段,又值我县大湖塘开发的契机,应借此东风建设公共文化设施。

  有魄力,更需要脚踏实地。2004年,梅军撰写建立文化中心的提案,并带领文化馆职工多方奔走,在县文广新局的共同努力下,最终得到县政府同意并立项。在县财政无力大规模投资文化设施建设时,他想到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相结合”的方式。为筹集资金,梅军卖掉了原职工楼土地,这在许多单位都会“碰壁”,但没想到,文化馆职工都十分理解支持,无一人反对。就这样,2007年,一个占地25亩,建筑面积5160平方米,投资为1700多万的文化艺术中心矗立于大湖塘新区。2008年,县文化馆被评为“国家一级文化馆”,成为台州县级文化馆的典型,一位慕名而来的领导视察后说:“三门文化中心建设的经验值得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

敢为人先,打破传统桎梏

  一说起文化,很多人觉得是“赔本”的事业,特别是没有文化基础和条件,走产业化道路,难度可想而知。梅军的大胆在于他敢“白手起家”,敢于凭借在基层积累的丰富经验,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

  “农业有青蟹,文化也要有自己的品牌。而在我县,三门石窗文化底蕴丰厚,合理利用保护,挖掘潜力巨大。”梅军说起了建设三门石窗艺术馆的初衷。他先后撰写多篇学术论文,并专门提交提案,引起县委、县政府的关注。

  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虽然有意建石窗艺术馆,但资金缺乏始终是个大难题。梅军又想起走市场化道路,寻求合作伙伴。他经过考察,最终与实力雄厚的蛇蟠岛国际旅游度假有限公司结成合作伙伴,并决定把艺术馆建在岛上,真正实现了石窗艺术“落叶归根”。

  有了工商资本的注入,并在梅军指导和努力下,半年后,一个现代而又古朴的石窗艺术馆就对外开放,并吸引了国外客人、专家学者等众多旅客的目光,引来无数赞叹。

  梅军以市场化运作手段,使文化事业有了多项零的突破,但他依然没有停下奔波努力的步伐。在他牵头下,去年8月我县成立了台州第一家影视文化公司,计划于3年内拍摄胶片电影农村三部曲和一部长篇电视连续剧。目前正在筹拍胶片电影《台风眼》。他还提出把蛇蟠岛建成集“影视拍摄基地”、“影视培训基地”、“东方文化论坛”、“艺术村落”等于一体的文化创意园区。目前,已着手前期工作。

根植芬芳,唤醒百花齐放

  “文艺创作、文艺宣传工作应积极服务于中心工作和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要植根于人民群众中间。”1982年,梅军开始群众文化工作时,便以此为工作的出发点。别人不敢干的事,他争着干,别人干不成的事,他干得很出色。特别是当上馆长后,更是不负众望,探索出一条促进欠发达区域群众文化建设的新路子,以此推进城乡群众文化的繁荣。

  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梅军牵头创建了以公共文化服务为宗旨的“文化超市”和“文化大讲堂”,让群众在娱乐中获得新知。在搞好普及班的同时,他又集中骨干学员以团队形式,成立了“晨光摄影组”、“龙吟书画组”、“群声合唱团”、“闲逸桥牌组”等众多“研究生”班,这些团队佳作不断,赴全国、省市参赛、参展,并屡屡获奖。

  新农村文化建设相对薄弱。梅军就多次深入农村调查,并组织业务干部多方指导,把农村民俗中的宗族文化活动纳入正轨,不仅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也繁荣和丰富了农村的文化生活。

  梅军又着力打造具有生命力的“草根文化”队伍。他多次主动和县农办合作,联合举办了“乡镇文化员培训班”、“农村文艺骨干培训班”等。2008年开始,又积极配合县委宣传部推出的“农村文化特派员”制度,实施“种文化”工作,举办了多期“农村文化特派员培训班”、“农村排舞培训班”。经过培训的100名文化特派员不间断地在广褒的农村土地上“种文化”。

彩笔抒怀,演绎斑斓人生

  尽管工作忙碌,但梅军从未放弃对艺术的追求。

  “梅军赶上了好时机,他在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全国艺术院校教师进修班’的脱产学习,成了他油画生涯的起点,亦让他成为台州油画界拓荒者之一。”县文化馆原馆长高同生如是说。

  1972年,中国美院毕业生徐达、冯运榆在我县文化馆办美术培训班,读初中的梅军参加了培训,成绩优异,多次参加台州市美术作品展。之后,长期主攻国画工笔。1984年,进入中国美术学院,师从肖峰、黎冰鸿、全山石等油画大家。他还有幸受到世界级艺术大师赵无极的指点,成为国内第一批抽象主义的初学者,自此从国画转为油画,成为台州油画界精英。

  此后,梅军佳作不断。国画《农村里的大学生》,油画《龙宫故道》、《赶海》等40余件作品参加国家、省级展览,并获奖。获“第一届世界华人艺术大奖”优秀奖的油画作品《龙宫故道》是他较满意的作品,也倍受追捧。业内人士认为,该作品提炼生活,大胆构思,寓意深远,特别是画面表现上,动静结合,色彩协调又富有冲击力,是作者将生活和艺术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

  另外,梅军还撰写20余篇论文,在国家级等刊物发表获奖。由他主编的《凝固之美》获全国优秀图书金牛奖一等奖,并由法国东方书局译成法文出版,《风雅乡贤》等书籍获省级大奖。

  如今,梅军是中国当代农民书画研究会顾问、中国文联“中国书画总网”签约艺术家……很多人羡慕梅军头顶的众多光环,却不知道,这些美丽的背后,是常人无法企及的付出。多少个休息日,他在海边,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即便盛夏烈日当空,亦巍然不动。多少次,连续作画,没有灵感,又要静心苦思,以待突破。

  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梅军得到了别人得不到的收获。正如他所作的《岁月》,停泊在岸边的小舟在岁月侵蚀下已见斑驳,但远处,百废待兴,春光乍现,一个新的人生正要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