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文化时空

一个版画家的油画之春——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林灿

上传时间:2009-05-12  浏览量:1413

    没有隐讳难懂的抽象,没有力美张扬的奔放,更多的是展现了东方人特有的柔美,江南水乡的风景如画,以及水乡人民勤劳、和谐的生活场景。

  4月29日至5月8日,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三门人林灿在县文化艺术中心举行林灿美术作品展。在参展的20幅版画和53幅油画里,我们读出了一种纯粹的与民族与生活有关的艺术,我们读到的是一颗灵动的善于捕捉生活细节,热爱生活的心。

  林灿其画一如其人。

  这位两鬓斑白的长者,神采奕奕,容光焕发,很难让人把他与72岁高龄的古稀老人联系在一起。在他身上,我们仿佛领略到了“艺术让人永葆青春”的真谛。如果年龄可以用眼下的季节来形容,那么对林灿先生来说,或许已是暮春,但他那对生活的热爱,对艺术的追求却诚如初夏,才刚开始盛放。

版画情缘

  1937年,林灿出生在海游一个农民家庭里,父亲在家务农,之后做点小生意维持生计。林灿6岁那年,看到一个亲戚在画供奉的神像,不禁入迷。之后第一次拿起毛笔,画下了关公像。尽管这幅画像早已不知去向,但他与美术之缘因此结下。初中时,林灿更是被报纸上的木刻画所吸引,课余之时勤练不辍。有一次,他从报纸上看到版画大师张一山的作品后十分羡慕,就写信给他,希望能向他学习。没想到,张一山很快就给他回信,并指点鼓励他坚持走版画创作之路。

  林灿上高一时,已经开始向报纸投递版画。因其作品精美又符合时代气息,《星期天早晨》一投出,便被浙江日报一版采用。之后他收到了人生的第一笔稿费——25元。当时一个学生一个月才四五元的生活费,林灿很快成了同学中的“富人”。这一次成功也无疑是一剂兴奋剂,为他的创作增添了信心。之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搭准“时代脉搏”进行创作。《奋力抗旱》、《广积粮》、《山坡春早》等等,由于其号召团结、鼓舞干劲、讴歌生活,十分符合时代主旋律,因而屡屡被大报采用。一时间,林灿的名字响誉界内。

  1958年,林灿高中毕业。早就对林灿的才华有所耳闻的《临海报》主编找到了他,希望他能加入报社。本就对新闻事业十分向往的林灿,因此成为报社的一名美编。

  世事多变,在《临海报》工作期间,由于报社中途停刊,林灿被调往临海县委政治工作团,并进驻农村第一线,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但正是这段生活经历,给他的版画及今后的油画带来无尽的创作源泉。农民在一线生产劳动的镜头被他吸收在版画创作里,其版画也因贴近生活,讴歌劳动而不断受到好评。

  1958年至1975年间,林灿不知不觉创作版画作品超过80多幅。其中8幅版画作品参加省展,2幅参加全国展览,《拼网》入选“中国现代版画展览会”赴欧洲6个国家展出,并刊登《中国文学》(英文版)封面。同时,他还以亭旁起义为题材,创作了一套连环版画,受到了家乡人民的喜爱。

油画人生

  1983年至2000年,林灿在台州日报社任美编,曾担任美术摄影部主任一职。由于工作繁忙,版画创作也被束之高阁。退休后,林灿终于有了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蓦然回首,岁月匆匆,他决定重拾自己的爱好。

  经过几年的揣摩,林灿对油画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油画源于西方,但他没有追随现代西方绘画的表现手法,而只是吸收了法国古典主义和后印象派艺术中的精髓,汲取传统年画的韵味,糅合版画的风格,走独特的民族写实之路。林灿认为,写实是绘画最原始最基础的表现手法,油画写实标志着摆脱西方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混乱思潮的影响,回归人类绘画艺术的原点和正道。

  为了丰富创作素材,林灿跑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处,总是留心观察,不断在脑中构思如何下笔,回家后即动手尝试。很多题材构思比落笔更费时间,灵感来时,林灿就会不顾一切地放下手头的事情,埋头创作。无论春夏秋冬、无论严寒酷暑,一旦创作起来,经常是茶饭不思,而他的妻子陈梅仙对此是义无返顾地给予支持。林灿说,他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夫人的支持,她不但是第一观赏者,还经常提出修改建议,并参与作品的取材与创意。

  在绘画方面,画人物动态容易雷同,画虚难是业内共识。在绘画人物形象上,林灿抓住人物的特征,下苦功夫,刻画出人物的个性,避免人物形象的雷同,同时,他深入观察生活细节,巧妙处理人与景物的虚实关系,突出主题。或许正是他深厚的版画功底,加上对生活的敏感和对艺术的永不满足,让他在油画的创作道路上比别人走得更快更顺。

  《版画家的午夜》可以说是林灿对艺术追求的写实。这幅作品的背景正中是新木刻运动创始人鲁迅像,左上角的马赛是扎实素描功底必画的石膏像,作品构图完美,匀称而有变化,起伏而有呼应,色彩饱和,用光的聚焦凸显了主体。一位版画家日以继夜勤奋创作的状态跃然画上。

  “三分文章七分改。”追求完美的绘画艺术亦需修改完善。在林灿看来,如果连自己的不足都看不出来,那是永远无法进步的。在创作《绿屋人家》时,为了体现和谐收获的意义,他决定在画里增加果树,当时就画了金色的柑橘,但画好时一看,发现金色十分突兀,与后面的绿色基调相比有喧宾夺主之嫌,于是他又把金色改成绿色,直至满意为止。

  臻于完美的追求态度,让林灿的作品日趋成熟,并越来越为业内外人士所认可。《争艳》、《小摄影迷》、《洞穴茶吧》……短短5年时间,林灿创作了60来幅油画,无论是人物还是建筑、风景,都有着生活的质朴。著名美术史论家王伯敏赞其“以形写形,稳健亮丽”;原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忠元教授也大赞其“质朴之美”;他的女婿——中国美术学院基础教学部主任、博士生导师安滨认为,岳父的作品属于另辟蹊径,以东方人的审美情趣为出发,亲近日常生活现实内容;业内人更授予“雅俗共赏”的肯定。

  艺术之路漫漫其修远。“画展只是对家乡人民的回报,一次总结而已,我的创作之路才刚刚开始。”对于所取得的成就,林灿十分谦虚。

  后记:一个72岁的老人,讲起自己的经历思路清晰,思维活跃,充满了青春活力。不禁让人感叹艺术的魅力,追求的魔力。同时,也让我想起了“摩西奶奶”。这个“玩过”刺绣的家庭主妇,76岁时因关节炎不得不放弃刺绣开始绘画,却成为美国著名的、最多产的原始派画家之一,倍受世人瞩目。“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想,对于有追求的人来说,生命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是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