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文化时空

领军农村文化阵营的“轻骑兵”

上传时间:2008-03-10  浏览量:1813

——记我县农村业余文化剧团
    农村业余文化剧团(以下简称农村剧团)是农村文化的一个主体,他们农忙干活、农闲演戏,深入农村、扎根基层,在弘扬传统戏剧文化的同时,通过自创自编自演身边的人和身边的事,展现了新农村、新农民的新风貌。这些剧团一方面作为产业文化,领军农村文化阵营;另一方面为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繁荣农村文艺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作出了重要贡献。日前,我们走近这些长期活跃在我县各地的农村剧团,详细了解他们的生存发展状态。
    改革开放初期,我县的农村剧团曾像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最多时约有200 多家。这些剧团设备简陋,仅有的几套戏服行头,有的还是从“四旧”堆里捡回来的,根本没有灯光音响,演员也是东拼西凑,是名副其实的“草台班子”。尽管如此,闹台锣鼓一响,还是能吸引来四邻八乡的群众。随着我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文化品位不断提高,加上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很多剧团慢慢地消亡了。然而,在这近30 年的风雨历程中,我县仍有20多家农村剧团保留下来,活跃在广大乡村,并逐渐形成了领军农村文化的坚强阵营,也成了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的守望者。农村的大情小事,往往会请他(她)们去热闹一番,谓之“做大戏”。
 
贴近农民------农村剧团热乡村

    “如今咱农村新事多,家家户户好生活……”台上,一位演员扮作农村老大爷表演说唱;台下,数百名观众笑得合不拢嘴……这是三门湾剧团在氵里浦镇某村演出时的一个场景——戏台就搭在村西头的一片空地上,周围全是小树林,村民就坐在树林中看戏,不大的场地上人满为患,大家兴致很高,不时爆发出阵阵掌声。看来,戏台虽然简陋,但并不影响唱戏和看戏人的心情。
    事实上,这在我县农村,是非常常见的现象。在六敖镇,笔者与一老人攀谈,老人称他有二男一女,女儿已出嫁,儿子、儿媳都外出打工,他独自在家带着俩孙子,平时也没有多少人可以说话,孤独得很。电视里的东西与他的生活相隔得太远,他也不爱看电视。当笔者与他谈到农村剧团的演出时,老人两眼有神,连连说“喜欢看,喜欢看”。老人说演员能和他们打成一片,唱的、演的都是他们身边熟悉的。此外,看戏时还能多接触村里人,和他们拉拉家常,聊聊天,好像日头也短了一些,心里头快活了许多。
    现编现演述心声,歌者观者情共鸣。三门湾剧团团长李根兴告诉笔者,除了像《左唐传》、《杨家将》等正本外,剧团还有很大一部分戏目都按农民需要现编现演,为了宣传计划生育,他们就演《逼子离婚》,故事讲的是一对夫妇生育一女,青年的母亲不满儿媳生女,逼两人离婚,剧情十分感人。当地一妇女看后泣不成声,原来她也有类似的遭遇,剧情与她产生了强烈共鸣。此类演出唱出了农民的心声和苦痛,农民太需要他(她)们了。
    还有婆媳不合、儿子不孝等故事,只要发生在农民中间,剧团立马现编现演,效果十分理想。据李根兴介绍,他们团的剧目有三分之二剧目都是自编自演,群众非常喜欢。
 
准确定位-----扎根基层获发展

    农村剧团能够如此火爆,而一些专业的大剧团却往往显得较为冷清。究其原因,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的分析给了我们答案:这些农村剧团能深刻理解党的农村政策,常年坚持面向基层,扎根农村,收费合理。他们的演出内容是身边人、身边事,情感真挚,能够看得见摸得着,再加上农民富裕后,要表达心中的感受,首选当然是自己信得过的表演团体。而有些剧团则受体制因素以及惯性思维的影响,到农村演出的大都是阳春白雪、曲高和寡,年复一年,自然也就在农村戏剧市场中日渐萎缩。
   “专业剧团演出的剧目为剧本戏,讲求艺术效果,缺乏灵活的应变能力。像很多剧团演出的都是《孟丽君》、《五女拜寿》这些电视上有的,农民朋友不喜欢。”几个剧团的负责人接受采访时都这样认为。这些常年活跃在我县各地的剧团在实践中,不仅坚持以农村为市场,按照农民群众的需求开展演出,还在追求节目的更新,赋予新的内涵上下功夫,举办不同形式、内容的文艺宣传活动,以至于一些农村剧团,可以为农民朋友提供280 多个剧目,包括歌舞、小品和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短剧,从而保证了剧团演出年年长流水、不断线。
    “现在是市场经济,产业发展也要顺应市场要求,现在还能够站得住脚的剧团一般都有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他们坚持为群众演好戏,演正戏,推精品,创优品,努力弘扬先进文化,全方位地提升演艺水平,提高演出质量,来吸引群众,影响群众。”采访中,很多业内人士表示。
    的确如此,农村剧团之所以能够深受广大乡村百姓的喜爱,除了他们唱得好、演得真、雅俗兼得、妙趣横生之外,就是他们的演出贴近群众、贴近生活、贴近农民群众的思想感情,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像三门湾剧团,目前就通过小品、戏剧、三句半等各种形式传播党的十七大精神,使之深入人心,得到了广大农民兄弟的喜爱。
    而针对现在很多农村经济还不富裕,拿不出高昂的戏价听大戏的市场状况,这些农村剧团则立足于“低价格收费、高质量服务、让农民听好戏、与农民共欢乐”的发展思路,采取以“少”胜“多”、“薄利多销”的经营策略,开拓和占领农村演出市场。琵琶演奏手叶建章说:“我们业余剧团基本都是在农村发展,因此我们价格低一点也可以做,专业剧团一般都是一万五到二万元,这样我们农村老百姓吃不消。”
    靠着这种顽强执著的扎根农村、创新改革、服务社会之路,我县农村剧团拓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他们利用晚间和农闲走村串乡,每年演出在6000场左右,每场的“出场费”在1万元左右,观众少则几百人,多则上千人。
 
后继乏人-----敢问前路在何方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农村剧团也不例外。目前,制约农村业余剧团生存与发展的主要原因也是缺少人才。目前,我县农村剧团的演员是青黄不接,很多剧团面临演员难求问题。据了解,早在80 年代,我县就办过戏剧小班,但到现在,已有20 多年没有办过班。其实,就是有关部门想办班,生源也成了问题。
    演员叶雪琴是沙柳姚家村人,16岁开始学戏,在这一行里已有十多年,是剧团的女主角。“小时候逢年过节,村里都会做戏,算是从小耳濡目染吧,对戏曲非常喜欢,后来就到亭旁学戏。”“以前是很苦的,现在交通条件好多了,收入也提高了。”提起现在的生活状态,叶雪琴笑着说,一般在剧团挑大梁的,月收入会有6000 元上下。但这样的高收入现象,却没有解决农村剧团人才难的问题。原因何在?
    在农村剧团演员行当中,演员分工尽管有生、旦之分,但更多的角色之间是互补的。演员在学习时,唱、念、做、打样样都要学,生、旦、净、末、丑都要涉及,这样才能在农村剧团生存,拿高工资。演职员多面手,在农村剧团司空见惯。而现状是,在农村学戏的人越来越少,专业学校毕业又不愿到农村剧团来。正如演员陈风娇所说:“现在想学戏的都往专业学校跑,跟我们剧团学戏的很少见。”
    针对演员难求这一问题,一些农村剧团纷纷把目光投向各类艺术院校,希望以此来壮大发展自己的力量。很多业内人士都纷纷表示,想到浙江省艺校、绍兴艺校看一下,尽量把优秀的学生引几个过来,出好戏、演好戏。
    在产业文化中,农村剧团虽然比不上网吧、歌舞厅,但还是有一定的市场潜力。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民对文化的渴望、对精神的追求愈加浓厚。政府年年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但对广袤的农村来说,仍是杯水车薪,无法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我们相信,随着十七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农村剧团将迎来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又一个春天。
    “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摘自党的十七大报告

(来源:三门新闻网)         (文/何玲玲  何海雄    摄/陈维连)